從近年來不斷曝光的國有企業因決策失誤而導致的國有資產巨額損失案中,凸顯出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誰對這類決策導致的國有企業巨額損失承擔責任?國有企業的決策失誤問責制究竟該如何建立并落到實處?從風險與利益相匹配的角度看,對造成國有資產損失的案件實行領導責任追究制度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但是,現實中卻常常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使追究也經常是輕描淡寫地表示一下。
最近,山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的《山東省省管企業重大決策失誤責任追究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則彰顯了國有企業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從此不再是懷抱琵琶半遮面!這個征求意見稿的披露,引起了有關各界的強烈反響與充分肯定,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暫行辦法》第一次突破了以往類似規定多以定性條款出現的慣例,為追究決策人員決策失誤設定了明確的“數字杠杠”,即因決策失誤造成損失在100萬元以上就會被追究責任。對決策失誤人員的責任追究分為4種形式:通報批評、扣除績效薪金、降職或建議免除職務、職位禁入。《暫行辦法》明確規定這四種處理方式可以并處。同時,違反黨紀政紀的,按有關規定處理;而對涉嫌犯罪的,則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在決策者責任范圍的界定上,《暫行辦法》規定國有獨資公司或國有控股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以及列入企業領導班子的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含相當職務人員)等統一列入可能被動追究責任者的范圍。
《暫行辦法》對不同規模的企業規定了差別性責任追究制度。對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下的企業,如果損失數額在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或者企業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上,損失數額占企業凈資產1%~2%的,對其主要責任人通報批評,扣除當年50%的績效薪金,對次要責任人通報批評,扣除當年30%的績效薪金。對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下的企業,如果損失數額在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或者企業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上,損失數額占企業凈資產2%~4%,則對主要責任人給予或建議給予降職處理,扣除當年70%的績效薪金,對次要責任人則給予通報批評,扣除當年50%的績效薪金。對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下,損失數額在1000萬元以上,或者企業凈資產在25億元以上,損失數額占企業凈資產4%以上,對其主要責任人免除或建議免除所任職務,5年內不得擔任企業負責人職務,并扣除當年100%的績效薪金,對次要責任人給予或建議給予降職或免職處理,扣除當年100%的績效薪金。
如果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數額難以用金額界定,但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惡劣影響的,對責任人給予通報批評、扣除績效薪金處理;造成特別嚴重后果或者極其惡劣影響的,對其主要責任人給予或建議給予免職處理,對次要責任人給予或者建議給予通報批評或降職處理。
《暫行辦法》還指出:對違反規定進行對外擔保、對外拆借資金、調動大額資金,違反規定從事股票、期貨、委托理財等高風險投資業務,違反規定實施企業改制、兼并破產、資產核銷、資產評估和產權交易等行為,如造成損失或者不良影響,都將被作為重大決策失誤追究相應責任。
針對主要責任人與次要責任人的界限,《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在集體決策中,投棄權票也不能免責。在集體決策中,持反對意見并記載于會議記錄或者會議紀要的,免除該決策人的責任,但在董事會決策中,持贊同意見的為主要責任人,棄權的成員為次要責任人;在經營班子決策中,總經理為主要責任人,持贊同意見和棄權的成員為次要責任人。
山東省國資委的這一《暫行辦法》并非橫空出世,無疑告誡一些人:國企高管的決策只對任命自己的領導負責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他們必須對他們領導的企業負責;企業搞砸了,他們再也不能只是換一個地方繼續做官而已。筆者認為,《暫行辦法》如果想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國企管理者決策失誤的成本,使整個企業決策工作漸漸趨于規范、科學與謹慎。因此,期待著《暫行辦法》的制定者能夠從善如流,從法律法規的執行出發去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將國資管理的“籬笆”扎得緊些,再緊些,使國有企業走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