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改革從屬于經濟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我國的會計改革路徑經歷了從與國際慣例接軌到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再到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轉變,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認識使然。本文從三個方面對我國會計改革的路徑及引起改革路線改變的原因作一詮釋。
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了39項會計準則(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宣告我國會計標準在更大的程度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著名會計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曾指出,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v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改革歷程,大體上經歷了三個不同的路徑: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和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這三條路徑的形成基本上說明了我國對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認識的逐步深化和實踐上的價值取向。
一、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推動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初步接軌
1992年前,我國建立了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體系,其基本特征是封閉而自成一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改革開放政策,其后大量外資涌入我國,期間雖然在“三資”企業引進了部分國際通行的會計政策,但總體上沒有動搖原有的會計核算體系。1992年6月9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發表重要講話,第一次提出了中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把這一目標確定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預示著我國的經濟將融入世界經濟大潮之中,迫切需要改革我國的會計核算標準,實現與會計的國際慣例接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13項行業會計制度和10項行業的財務制度(簡稱兩則兩制)?!皟蓜t兩制”的發布與實施,從根本上動搖了原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已“盡可能多地同國際慣例接軌,采用國際慣例”(張佑才,1993)。這次會計改革在記賬方法、會計平衡公式、會計報表體系、資本金制度、折舊方法、專用基金、成本核算方法、資產減值準備、企業利潤分配制度等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提出了會計目標、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要素等一系列新的概念。
會計慣例是經過歷史長期積累而逐步形成的世界各國通行的會計實務處理原則、方法與程序。接軌是“比喻兩種事物彼此銜接起來”。1992年的會計改革是我國會計改革的“里程碑”,其重大意義不僅僅是結束了我國40多年來形成并使用的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在推進財務會計制度向市場經濟轉軌和與國際慣例接軌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作出了重大貢獻,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然而,“兩則兩制”畢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始階段,所制定的會計準則制度不可否認地帶有較多的計劃經濟的痕跡,與國際慣例接軌只是初步的,還不能說是深度的接軌,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