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新的審計環境中繼續進一步改善政府審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是政府審計研究者和政府審計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通過深入分析審計環境的十大變遷及影響,指出審計未來的發展必須獨立化、開展績效審計、改革審計方法并適時開展環境審計。
一、引言
我國政府審計始于20世紀80年代。20多年來,我國的政府審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懲治腐敗,查處違規違紀行為,保持政府形象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進入21世紀,我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轉型階段,即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國有企業轉制、政府職能轉換。這些大的環境變遷,對于我國的政府審計工作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需要從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改變傳統觀念,創新思維理念;從鞏固執政黨地位、維護黨心民心的高度認識政府審計工作在新環境下的重要性,積極應對面臨的挑戰。
二、十大環境變遷及其潛在影響
(一)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建設及其潛在影響
我國正處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過程當中,進一步加強我黨及我國的民主建設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而加強民主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加強監督。我國實行的是行政型政府審計監督體制,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國的政府審計部門更多地是向政府自身負責,即相當于一種政府的內部審計。而從國外的情況來看,西方主要國家的審計體制都是非行政型的,分屬于立法型、司法型等。一般來說,行政型審計體制的弊端就是獨立性較差,審計部門既要聽從上級審計部門的領導,又要服從當地行政長官的命令,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審計效率的低下。應該說,我國現行的審計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我國目前的國情,但是,隨著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審計體制將來必須解決好 “向誰負責”這個問題。是繼續擔任政府“內部審計”的角色,還是擔任向人民直接負責的監督員角色,還是在解決好獨立性的前提下同時擔任這兩種角色,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此外,人大對政府的監督作用日益增強,人民群眾的納稅人意識也日益高漲,這些變化都要求政府審計機構的報告公開化、透明化,以公開審計結果為慣例,以不公開審計結果為例外。如何將這種審計信息公開的趨勢與建設和諧社會、保障社會穩定相結合、相統一,需要審計工作者詳加考慮。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及其潛在影響
政府的公共服務市場化也將是我國政治制度改革的一個重點。20世紀70年代以來,公共服務市場化成為了世界各國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所謂公共服務市場化,首先強調的便是“效率”二字。它是指政府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未來,績效將成為評價政府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政府審計部門一般會采用開展績效審計以及加大績效審計在整個審計工作中比重的方法來適應這一變革。那么,如何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和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政府績效審計,這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銀行改制上市及其潛在影響
國有銀行體制改革。早在2001年,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就提出:“爭取用5年左右或更長一些時間,把我國4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現代化大型商業銀行。為實現這一目標,從2001年開始,要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分步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綜合改革。”加入WTO以后,四大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積極進行了改制上市、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等體制改革。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我國的金融審計工作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何為國家金融審計工作重新定位,如何運用現代化的方法審計已經或即將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銀行,如何處理好審計與其他金融監管機構(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等)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審計與其他非國有股東(海外戰略投資者、普通股民)的關系,這也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四)國有企業改革及其潛在影響
我國國有企業的體制也將會發生與形勢相適應的變革。十六大報告明確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手段,即“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這種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的出臺,事實上進一步加強了國家與國有資產經營單位的受托責任關系,這就使得政府審計在國有資產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加強。這需要我國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審計在繼續原來財務收支審計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和績效審計。同時,如何處理好政府審計與國有企業監管機構(國資委等)及其他非國有股東的關系,也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審計中將會遇到的問題。
(五)環境保護呼聲及其潛在影響
在我國,政府一直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