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樹立正確的內部會計控制觀念,有利于加強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建設。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需求與外部需求的結合、是制約與引導的結合、是針對企業價值運動建立控制體系的內部控制新觀念。
我國財政部從2001年起,陸續出臺了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以及若干具體規范。這些規范奠定了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基礎框架,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體系的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在實務中,大多數企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狀況并不樂觀,企業缺乏貫徹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的積極性,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形成了理論與實務相脫節的狀況。
筆者認為,內部會計控制建設和執行的主體都是人,要想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建設,必須首先讓作為主體的“人”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內部會計控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具體來說,構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應該樹立以下觀念。
一、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外部需求與內部需求的結合
內部會計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內部會計控制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內部會計控制的需求可分為外部需求與內部需求。內部需求產生于組織或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的需要,外部需求產生于政府、市場對組織或企業監督管理的需要。內部會計控制最初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從獨立審計的符合性測試開始的,即正是外部的需求,引起了人們對內部會計控制的注意。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內部會計控制就是為了滿足企業外部監管的需要,大多數情況下是審計的需要。這一點,從國內外早期關于內部會計控制的文獻中均可以看出。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目前我國對內部會計控制的研究通常是站在監管者和審計的角度進行的,就連財政部出臺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立足點也是外部的監管需求。
然而,從企業發展歷史和會計發展歷史的邏輯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在最初產生時是為了服務于組織或企業內部的。隨著企業發展導致的兩權分離,使原來只為企業內部服務的會計,開始要為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即“外部人”)服務,并受得到社會公認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約束,于是形成具有公共性特征的財務會計;而“內部人”為了履行好“外部人”所委托的經營管理責任,必然要得到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會計信息,并由此催生具有內部特征的管理會計。由此可以看出,既然會計系統包括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子系統,那么內部會計控制就應該既包括對財務會計子系統的控制,也包括對管理會計子系統的控制。如果說對財務會計子系統的控制體現的是外部需求,那么對管理會計子系統的控制則體現的是企業內部的需求。內部會計控制應該是企業外部需求和內部需求的有機結合。
二、內部會計控制是制約與引導的結合
傳統的內部會計控制遵從的是權力制約理論,即以崗位分工為前提,強調不同崗位之間的權力制衡,以糾錯防弊為主要目的,措施上以“堵”為主要特征。而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講,糾錯防弊并非內部會計控制的根本目的。企業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提升企業的價值,內部會計控制也不例外。內部會計控制鑲嵌于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框架中,是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貫穿于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內部會計控制系統不僅從保護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權益的角度,起到保護企業資產安全和會計信息可靠的作用,同時還應服務于企業內部的優化管理,而這些光靠“堵” 顯然是難以做到的。納入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每個員工對整個系統的良好運行都起著一定的作用,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