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因素對審計工作的產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審計工作只有從各方面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才能把握審計的未來發展方向。
審計署副審計長石愛中在一次座談會上指出:審計環境的研究是審計研究的重點。審計研究是開放式、多角度的,應該重視審計所處的大環境,而不是單純研究審計學科本身。同時,審計研究又是動態的、有序的。社會發展變化十分迅速,不能因為以前研究過一些問題,得出過一些結論,做出過一些規劃,就可以懈怠、停止。
有感于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當前審計工作與審計環境的融合與摩擦談一些個人的想法。
一、審計環境是指影響審計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外部因素總和,是變化發展的
我國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制度、文化傳統發生的重大變化,必然會給審計工作帶來影響。
(一)審計的政治環境指一定時期的社會政治制度下,國家權力機關對審計這種獨立經濟監督活動的確認程度,體現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措施等。它不僅是審計工作的基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審計的發展。
由于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適應世貿組織的規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管理經濟的方式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管理的重點也由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管理轉變為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因此,國家審計機關作為政府的行政部門,工作重心也隨之轉移,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為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與宏觀管理服務方面,必須將更多的審計資源從直接對企業、單位審計轉向以實施國家宏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財政、金融部門,轉向能體現宏觀經濟政策直接結果的重點國有企業和建設項目,以充分體現政府職能在審計領域的轉變。
(二)審計的經濟環境是指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審計工作績效的客觀要求。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判定審計質量的基本標準是相同的,就是看審計過程是否貫徹獨立審計的基本原則,審計的結論是否客觀公正,審計決定的執行有無可行性。但是,隨著審計環境出現的新變化,對于審計質量的具體要求又是不同的。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國家的各種經濟成分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變化,國有資本從中、小企業中加速退出,經濟實體呈現出多元投資主體的發展趨勢。除了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部門和行業外,純粹的國有企業越來越少。以筆者工作的高速公路行業為例,近兩年也不斷出現多元投資主體的股份公司、民營資本等投資主體。
國家審計對象的范圍、目標、內容等發生了變化,這要求國家審計必須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將有限的審計資源主要放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和行業上,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對國有經濟的有效監控上。
目前對于應接受審計機關審計的范圍,還缺少具體而明細的區分;而且審計程序、審計作業方式、審計依據、審計結果表述等方面都缺乏適應其產權結構、體現國際普遍作法的具體操作準則。
對此,許多專家認為,企業審計范圍應縮小,包括對企業領導人員的經濟責任審計,都應交由社會中介組織或內審機構去進行,從而充分體現國家審計高層次監督的地位與作用。
(三)審計的法律環境是指一定時期國家法律的完善程度、執法力度,特別是對于審計工作的干預指導程度和法律變化對審計帶來的影響以及社會的法律意識。審計必須依據法律開展工作、履行職責并強制被審計單位接受、配合審計,因此需要良好的法律環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支持。
我國審計法律體系仍不完善,空白點較多,在實際執行上缺乏可操作性,給審計實踐帶來極大的困難。一些單位和個人阻礙、拒絕審計機關調查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要保證國內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措施符合WTO規則和我國的對外承諾,需要政府大面積清理、修改或廢止與 WTO規則不一致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并通過立法程序,把WTO規則轉化為國內法來統一實施。
(四)社會文化環境及其他環境
審計的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是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道德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審計職業教育的普及程度,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創造一個有利于審計的社會文化環境,除了依靠審計工作者和公眾的自身努力外,還必須輔之以經濟、法律等其他手段。
影響審計的其他環境還包括管理環境、工作環境、人際環境等內環境。在審計研究中,內環境往往沒有宏觀環境那樣受到重視,但是對審計工作卻會產生直接影響。
以筆者所熟悉的交通行業為例,管理上的集中,決定了其管理環境有別于其他類型企業,并有其獨特的文化環境。這種環境直接影響員工價值觀、職業道德與工作的各個方面。審計人員特別是內審人員需要使自身工作與企業文化的適度融合,使審計更具效率與效果。
二、審計工作積極適應審計環境變化的基本思路
(一)在宏觀環境方面,首先要探索國家審計模式的改革,將當前的雙重領導體制改變為垂直領導體制,以增加審計執法行為的相對獨立性,即從一定程度上增加國家審計機關的獨立審計監督權,并逐步向立法型審計模式過渡。其次實現審計監督重心的轉移,探索開展績效審計的路子,把握好審計目標的側重點。如財政審計應更加注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以保證財政資金有效用于國家機關的運轉和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企業審計應以國有資產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為主,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金融審計應向重點檢查其資產質量、有效化解金融風險方面轉變;固定資產投資審計,應更加注重財政基本建設支出的合理有效使用,促使其發揮更大的投資效益。再次要加強審計法制工作,形成一個適應新時期的審計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對現有審計法律法規,尤其是自行制訂的與有關法律不一致的部門規章的修改完善,要與《審計法》相適應,并且盡可能與國際接軌。
(二)審計人員自身要及時了解我國經濟法律法規及政策的修改、廢止情況,盡快學習并熟悉與WTO規則相適應的新的法律法規及政策;進一步規范審計執法行為,切實按照依法審計的原則,充分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和職能,嚴格按照《審計法》和各項審計準則辦事,減少審計執法中的隨意性,做到審計的主體合法,內容合法,程序合法,從而有效規避審計風險。
正如石愛中副審計長所強調的,審計環境研究是一個重點,我們要從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等多角度來開展審計研究,只有透徹研究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才能找到最符合時代要求的前沿課題,把握我國審計未來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