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走過了20年的歷程,較之國際會計行業150多年的發展史,還顯得較為年輕。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注冊會計師及其法律責任進行研究并從理論上探討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規范。
近年來,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有很大發展,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數量增加較快,形成會計服務供大于求。有些事務所為了攬業務、拉客戶,采取了一些不正當手段,使那些規模大、管理水平高、遵紀守法的事務所陷入困境,形成了“小魚吃大魚”之勢。這些不正常現象,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在社會上的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質量,導致了注冊會計師業務市場的極大混亂。
如何有效降低注冊會計師的風險,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規范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增強其法制觀念,提高其法律責任意識。
一、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及其規定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的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執業道德,或者出于故意而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了不實報告導致審計報告的使用者遭受損失,依法由注冊會計師或會計師事務所所承擔的責任。
注冊會計師被稱為“經濟警察”,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有關法律如《注冊會計師法》、《公司法》、《證券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等都規定了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文件有虛假、嚴重誤導性內容或者有重大遺漏的,根據不同情況,單處或并處警告、沒收非法所得、罰款;情節嚴重的,暫停其從事業務或者撤銷其從事業務的資格,對負有直接責任的注冊會計師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并撤銷其從事業務的資格。民事責任規定,會計師事務所給委托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刑事責任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
二、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存在的問題
從注冊會計師承擔的三種法律責任和實際操作中的情況可以看出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有如下問題:
(一)不同法律規定之間存在矛盾
《證券法》和《注冊會計師法》強調的是工作程序與應承擔法律責任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公司法》、《刑法》以及《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強調了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結果與應承擔法律責任之間的聯系。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不一致的相關司法解釋,使實際的司法判決不一,因此,協調各法之間的矛盾是目前注冊會計師行業較為重要的問題。
(二)注冊會計師責任的認定問題
《注冊會計師法》明確規定注冊會計師僅就自身的“重大過失”和“故意”行為對第三者承擔法律責任,《刑法》中也明確提出了注冊會計師要為“故意”和“重大過失”承擔刑事責任。但是目前卻沒有如何區分“普通過失”、“重大過失”和“故意”等的專業判斷標準。另外《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中對注冊會計師刑事責任追訴的規定,僅有損失數額的絕對數,沒有損失額的相對數,沒有考慮到相同的損失額在不同規模公司中的重要性,不利于在刑事判決中保護注冊會計師的權益。
(三)《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問題
《獨立審計準則》是根據《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由財政部批準實施的,應該是目前判斷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是否有違規或過失的唯一技術標準。但實際中法院很少把《獨立審計準則》作為判決依據,一方面是由于法院不了解《獨立審計準則》,另一方面是由于《獨立審計準則》畢竟是部門規定的,不能同《刑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相提并論。
(四)虛假財務報告的認定標準問題
雖然法律規定了對虛假財務報告的處罰,但目前沒有哪部法律規定了什么是虛假的財務報告。因為會計行業內外對虛假財務報告的認識是不同的。會計行業外人士認為只要財務報告與事實及結果不符,就是虛假的財務報告;會計行業人員則認為只要按會計核算規定進CQBNq2CMHCSTBVer3DfPnB/KzxV58plyPTBJXgWvg64=行了會計處理,得出的財務報告就不應認定為虛假財務報告。因此注冊會計師不能對所有的虛假財務報告負責,應明確注冊會計師應負責的虛假財務報告的認定標準。
三、注冊會計師避免法律訴訟的策略
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性質決定了它是一個容易遭受法律訴訟的行業,受害人總想通過追究過錯者的責任盡可能使損失得以補償,因此如何避免法律訴訟,已成為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非常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注冊會計師必須掌握以下防范訴訟風險的方法和技巧。
(一)積極發揮注協的管理功能,以保證注冊會計師的合法權益
注協應強有力地發揮對注冊會計師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