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周易講的是“變”的道理。歷史、社會、人事……都在變化當中。
我們所處的東亞,也是一個充滿了變遷、變革、變化、變動的地區。出生于東亞大變革時代的東亞峰會雖然還不到三歲,但它自身命運變化及其給東亞和全球帶來的沖擊,都是新奇的,迅速的,合理的,巨大的。有關它成長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格外引人注目。
先從它的出生說起。2004年,以10+3(東盟+中日韓)合作為代表的東亞地區合作蒸蒸日上。東亞合作的先驅馬來西亞領導人提議于2005年底召開“東亞峰會”,將10+3轉為東亞峰會,即10+3=東亞峰會。
沒想到半路殺出三個程咬金,東亞之西的印度,東亞之南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要求加入。日本和美國一明一暗予以支持。東盟成員認為,在保留10+3的基礎上再搞個10+6也無不妥。東盟于是設定入會的“三條標準”,印澳新一一達標,順利入會。因此,東亞峰會=10+6。
現在看來,東亞峰會的誕生首先給10+3領導人以深刻的心理沖擊,因為它標志著東亞合作打破了傳統的地緣界限,使東亞合作的載體由“地理東亞”擴展為“地理東亞”(屬于東亞的13方)和“合作東亞”共存(以東亞合作為旗幟聚攏的16方)。
隨后是政策沖擊。孩子生下來了,就得負責。10+3領導人不得不對東亞合作進程做出重大調整,即由最初的10+3單向發展,演變為兩大平臺有主有次、有實有虛的平行發展:10+3是建設東亞共同體的主渠道,東亞峰會作為16方的戰略對話平臺是重要補充,前者“務實”,后者“務虛”。
接下來,如何帶孩子成長給16方以巨大的創意沖擊。諸位家長的多樣性體現為“成長計劃”的多樣性,自然是創意無限。當然,東盟作為孩子的主要監護人,擁有主要發言權,但也得傾聽中日韓印澳新等家長們的意見。因此,孩子的發展不是沒有方向,而是方向太多而可能迷失方向。
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如何給孩子“抓周”,此問題貫穿了整個2006年。東盟說,東亞峰會將會保持現有成員,以避免其成為第二個因不斷做加法而大到幾乎不能做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新加坡說,16方的東亞合作框架很好。日本說,要在16方的基礎上建立東亞的“經合組織”,并許諾立刻拿出巨款做研究基金。但此構想與10+3框架下已經醞釀出來的10+3自貿區撞車。布什則在11月的APEC領導人會議上打出“亞太自貿區”的大旗,觀察家猜測,美國以此表達被排除在10+3和10+6之外的不滿。印度堅持孩子的前途是從東亞峰會成長為“亞洲經濟共同體”,即“亞盟”。中國堅持2005年底的13方共識,即10+3是務實的主渠道,10+6是務虛的重要補充。
1月中旬,宿務東亞峰會終于召開。16方發表聯合宣言,決定加強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合作。我等觀察家深感,此舉似乎顯示出東亞峰會可能快速從“務虛”走向“務實”。因為能源合作最熱門,最迫切,最有可能形成落實方案,是各方最大的利益交匯點。我甚至斗膽建議,東亞峰會可以在能源問題上與美俄進行溝通,可顯示東亞合作的開放性、務實性,更可實現東亞峰會與美俄的戰略對接。
眼下,將在7月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的新加坡正在籌備孩子的兩歲生日。
近日,法新社傳來消息,布什總統的前高級亞洲顧問格林透露,國會兩黨有可能批準布什政府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便加強美國和東盟國家的關系,并能更加積極地參與本區域事務。《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是東盟一開始設定的三大標準之首,其宗旨是締約國保證不以武力解決問題。當然這也是美國不愿加入的原因。在中國的帶動下,除美國以外的亞太大國都加入了該條約。美國如果加入,將是其外交政策的一大轉變,并且將獲取成為東亞峰會成員的資格。
如果格林所言為真,如果國會一切順利,如果美國提出申請,如果東盟同意,那么,一位最有實力,最有錢,最有想法的阿姨將可以直接左右孩子的成長。以上線性假設將使東亞峰會面臨第三變。
其實,有沒有“格林假設”,東亞峰會都將面臨他人生途中的三變、四變……它本身是全球和東亞大變革時代的產物,就像寶玉銜玉而生一樣,他與生俱來的特質就是順勢而“變”。
這時候,對于各國而言,重要的也許不是技術和地緣層面的磋商和計較,而是從全球視野關注亞太和東亞的大變局,并結合東亞峰會自身的變化,思考和制定更具包容性、更具開放性、更具協調性、更具前瞻性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