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單純“利用”式犯罪,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案件,主觀方面,對他人的先前行為一般持肯定的態度,即在了解并認同其他人的先前行為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犯意。其客觀方面,把他人的先前行為作為自己犯罪行為的有利條件消極地加以利用,從而實施自己的犯罪行為。
關鍵詞:“利用”式犯罪共同犯罪 承繼
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案件,行為人在他人斗毆的過程中,臨時起意趁機拿走斗毆者身上財物逃跑,犯罪嫌疑人見被害人被他人灌醉后,對被害人的財物順手牽羊等等。這些案件的基本特征是:1.后行為人與他人無通謀;2.后行為人單純地利用他人的先前行為或先前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為自己的行為服務;3.他人的先前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也可以是合法行為)并不是后行為人在同一犯意下所引起的;4.先前行為與后行為通常能結合成《刑法》中的復合行為犯罪。在本文中,筆者試對這一類單純“利用”式犯罪,闡述自己的觀點。
甲某與乙某無通謀,甲某見到乙某抱住丙某毆打,甲某趁機拿走丙某腰間價值2000元的手提電話逃跑。對甲某奪財行為的定性,主要有兩種觀點:1、搶劫罪,認為甲某的行為應承繼乙某的暴力行為;2、搶奪罪,認為甲某只單純“利用”丙某不能反抗的情況而公然搶奪。
第一種觀點的理由大致有兩種:(1)片面共犯論,雖然后行為人與他人事前沒有通謀,但后行為人了解他人的先前行為,并利用他人的行為或其行為的結果實施自己的行為,在先前行為的主觀故意上行為人與他人是一致的,可以看作后行為人有單方面的意思聯絡,由于后行為人對先前行為的認同及利用,使得其先前行為實際上成為后行為人的共同行為,與片面共犯相類似,應比照片面共犯處理;(2)間接正犯論,后行為人以他人的行為或其行為的結果作為自己實施犯罪的工具,實際上間接利用他人實行犯罪,類似于間接正犯,應比照間接正犯處理。以上的共通點是將他人先前行為的性質加入到后行為人的行為中去評價。即后行為承繼先前行為的性質。
第二種觀點的理由,認為后行為人只是單純地利用他人的行為或結果而犯罪,后行為人與他人并沒有共同犯意,并不構成共同犯罪,那么后行為人當然就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對先前行為負責。即后行為不承繼先前行為的性質。
上述案例,后行為人實際上是單純地利用了他人的行為而為自己服務,這一類型案件的爭論點就在于如何評價這種“利用”,利用他人的行為是否就等于承繼他人的行為?
一、“利用”的性質
要弄清利用他人的行為是否就等于承繼他人的行為的這個問題,就要了解什么是“利用”。刑法上的危害行為,是指由行為人的心理活動所支配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它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體素,危害行為是行為人的身體動靜;2.心素,行為人的身體動靜是由行為人的心理態度所支配的;3.害素,由行為人的心理態度支配的身體動靜,必須對社會具有危害性。單純“利用”式犯罪中的“利用”,筆者認為它是“使事物發生效能”的意思,屬于刑法學上的“靜”行為。該種“靜”行為也是由行為人的心理態度所支配的,這種對心理態度的支配,表現在行為人實施行為時對其狀態、條件的選擇或所持的態度。而這種“靜”行為的害素則是從屬于后行為,由后行為本身所決定。
相對間接正犯利用他人犯罪中的“利用”,單純“利用”式犯罪的“利用”是一種消極的“利用”,它是從屬于后行為的,并無獨立性,也就是說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舉例說明:護士甲某利用病人乙某被醫生丙某正常治療下麻醉暈迷的狀態,拿走其財物。在這里,甲某選擇了在乙某暈迷的這個條件實施取財行為,對其麻醉暈迷的狀態持肯定的態度,“利用”是取財行為的一部分。因此“利用”是行為,但從屬于取財行為,是后行為的一部分。沒有后行為,也就沒有“利用”可言。而間接正犯中的“利用”則是積極的,指的是行為人“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為自己服務”的意思,與“消極的利用”最大區別在于,積極“利用”是行為人對被利用的人或物使用了手段(也可以說實施了某些行為),所以這種積極的利用具有獨立性,是整個危害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二、“利用”的比較分析
后行為人單純地利用他人的先前行為是否就承繼其先前行為的因素,對其后行為與先前行為作綜合評價呢?筆者認為不能。下面試以兩種相類似于單純“利用”式犯罪的犯罪類型來比較分析。
(1)主張間接正犯論的,將后行為的“消極利用”比照成間接正犯中的“積極利用”是錯誤的,因為“消極”與“積極”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后行為的性質。上文已論述了單純“利用”式犯罪的后行為人的“利用”是消極的,是從屬于后行為的。筆者認為,在行為人單純地利用他人行為而犯罪的犯罪類型中,由于并不是后行為人的積極行為所導致他人實施先前行為,行為人對他人不起支配作用,他人的行為不受行為人所控制,其性質就與其實施行為所依存的“時間”、“地點”等犯罪環境相同一樣;對于后行為人來說,他人的先前行為就只是實施后行為的客觀存在的犯罪前提(條件)而已。危害行為是犯罪構成的核心要件,其時間、地點之類的“犯罪環境”是行為的存在形式。雖然少數犯罪要求在特定的犯罪環境下實施,但實際并不是對犯罪環境的要求,而是對危害行為本身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單純“利用”式犯罪中,他人的先前行為作為后行為的犯罪環境,不影響后行為本身的性質。而間接正犯中的被利用的他人行為是由行為人所引起的,行為人對他人起著不同程度的支配作用,他人行為實際上就等同于行為人本身的行為。在間接正犯中,被利用的他人行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間接正犯所“承繼”了,即后行為與先前行為是作為一個復數行為來看待的。因此兩種類型的犯罪中的后行為并不能互相比照。
(2)主張后行為結合先前行為共同評價的片面共犯論,實際上也是不正確的。在片面共犯中,幫助犯是為了幫助實行犯,為完成實行犯的犯罪目的而創造條件,有單方面意思聯絡。而單純“利用”式的犯罪中的后行為人只是為了自己的犯罪目的,并不是幫助他人;所謂“利用”,只是后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所持的態度,對于犯罪環境的認同或者選擇,并不能說是意思聯絡。又以護士甲某利用病人乙某被醫生丙某正常治療下麻醉暈迷的狀態,拿走其財物的例子來說。甲某對乙某被丙某麻醉暈迷的狀態是持肯定的態度,如果持肯定的態度就等于意思聯絡的話,甲某就與丙某有意思聯絡,甲某與丙某就成為共同犯罪,導致的結果是客觀歸罪。所以說,單純“利用”式的犯罪中的所持肯定的態度不等于意思聯絡,當然不屬于共犯犯罪的類型,后行為與他人先前行為也不能結合成整體來評價。誠然,這兩種類型的犯罪行為及危害結果都是一樣,僅是“為他人”與“為自己”的主觀不同而導致的行為的定性不同。原因在于,片面共犯中的幫助犯的幫助行為是從屬于實行犯的實行行為,是一個犯罪目的下的復數行為,因此要結合成一個整體來評價;而單純“利用”式的犯罪中的后行為在一定程度利用了先前行為,但這種利用是消極的利用,后行為與他人的先前行為并不是統一于一個犯罪目的,而是基于兩個犯罪目的而各自實施的行為,兩者是獨立的個體,因此是分開來評價的。
綜上所述,單純“利用”式犯罪中的后行為人與他人無共同或單向的意思聯絡,二者不是共同犯罪。后行為人只是消極地利用他人的先前行為,沒有積極地引起他人的先前行為,不是間接正犯。單純“利用”式犯罪中的后行為人與他人實際上是同時犯或先后犯。他人的先前行為引起的客觀狀態,只是后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環境,只是作為實現后行為人犯罪目的的有利因素而存在,并不影響后行為的性質。從刑法的因果關系角度上看,對于后行為產生的“結果”來說,他人的先前行為只是“條件”,并不是后行為人所作出“原因”,條件可以起到制約原因的作用,使原因加速或延緩引起結果的發生,但條件本身不能直接決定和制約結果的發生與否,也不能改變其原因自身的性質。而且該“條件”并不是后行為人所引起的,因此不能將“條件”(他人的先前行為)代入到“原因”(后行為)中去評價,也就是單純“利用”式犯罪的后行為并不承繼他人的先前行為。
責任編輯:苗紅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