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系統的建立和完善為主線,運用Altman的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情況作了實證研究,并依據計算結果對其臨界值進行了修正研究,提出企業要進行財務戰略預警分析。
由于競爭加劇和缺乏戰略,世界上許多公司出現了財務危機,我國上市公司整體財務狀況也不佳。因此,從戰略的角度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重大。以往的財務模型對財務戰略預警分析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文獻回顧
1968年9月,美國教授Edward·I·Altman在《財務雜志》第22期上發表了《財務比率、判別分析及公司破產預測》一文,提出了多變量的財務預警模型,將多種財務比率匯總為一個線性函數,即產生了財務困境預測器。早期模型(適用上市公司)為:Z=1.2X+1.4X+3.3X+0.6X+X。根據這一模型,Z值越低公司越有可能發生破產。Altman還提出了判定公司破產的臨界值:Z>2.675,表明公司的財務狀況良好,發生破產的可能性較小;反之Z<1.81,則公司存在很大的破產危險;1.81<Z<2.675,Altman稱之為“灰色地帶”或模棱兩可區間,進入這個區間的公司財務是極不穩定的。
Altman以1946年至1965年期間提出破產申請的33家公司和相對應的33家非破產公司為樣本進行檢驗之后發現,他正確預測了這66家公司中63家的結果,其預測的成功率超過了單變量預測模型。近年,法英德等國家也進行了類似的分析。盡管Z值的判斷標準在各國有相當的差異,但各國“財務失敗組”的Z值明顯低于“財務不失敗組”,且財務失敗公司的Z值的平均值都低于臨界值1.81。這些都說明該模型在預測公司財務運行狀況中的作用。該模型只適用于上市公司。隨后,Altman于1983年又提出了適用于非上市公司的更通用的模型:即Z=0.717X+0.847X+3.107X+0.420X+0.998X
財務困境的界定包括:企業失敗、法定破產、技術破產和會計破產。從防范的角度講,財務困境是指企業處于經營性現金流量不足以抵償現有到期債務,即技術破產。本文中則指上市公司中的ST(Special Treatment)部分。
二、樣本的選取和數據來源
由于Z分數模型是在一個統一的市場下產生的,而我國有些上市公司既發行A股又發行B股,并且A股市場和B股市場是分散相隔離的兩個市場。因此,本文所選擇的樣本是A股上市公司里的26家制造業,其中ST公司14家,非ST公司12家。
采用Excel工作表進行計算分析,其中報表數據全部為母公司當年的期末數據,根據可比性原則,其它數據均應為母公司當年期末的數據。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