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篇,以真切展示其致力民族自由環境中成長并為愛情放縱謳歌的胸襟而成為傳誦百年的不朽詩篇。在當今眾多會計人全面解讀、激情演繹新準則的態勢下,面對金融市場持續發展、金融創新此起彼伏的市場環境,銀行會計與企業會計也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在這股潮流中,數個金融資產會計準則暢快地奔走于銀行與企業之間,扮演著銀行界與實業界漸進融合的角色。會計準則內存的信念也已經從傳統思維方式蛻化變質為全新的準則意念,即淡化流動性概念,強化風險性理念。怪不得前幾天聽到有會計人驚嘆:“流動”誠可貴,“風險”價更高,若為“現金”流,兩者皆可拋。可見, 在金融資產會計準則中所飽含的風險意念,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味。
“流動導向”讓位給“風險導向”,表現最為強勁的莫過于對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分類。先前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制度》都曾經不約而同地把流動性作為對資產和負債分類的核心標桿,即將全部資產根據其流動性特征,依次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對全部負債,也根據流動性特征,劃分為流動負債、應付債券、長期準備金和其他長期負債等。但是,世間萬象更新,從商品市場到資本市場,再到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長期與短期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流動性也不再那么涇渭分明了,傳統分類標準越來越無法真切反映出資產和負債的本質屬性。因此,新準則開始側重于強調資產與負債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更加重視風險性。《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資產》始終如一地保持了風險第一的理念:初始確認時,金融資產應該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四類,而金融負債也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與其他負債。從流動性分類到風險性分類,這種改變預示著管理思路的變化,即管理層在做出經濟決策形成資產、負債前就要對即將形成的資產負債確定管理意圖,確定承受風險的方式和后續管理的方法。
從“流動導向”演變為“風險導向”,表現最為深刻的莫過于計價模式的推陳出新。既有會計制度均采用實際成本計量,而新準則規定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其公允價值計量,并且對于不同類型的資產與負債,在后續計量中采取不同的計量方式:交易性資產與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其他負債,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與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資本利得與損失,直接記入當期損益;而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記入資本公積,直到終止確認時轉出,記入當期損益。
從“流動導向”演變為“風險導向”,表現最為顯著的莫過于衍生工具的正式入堂。原會計制度下,衍生金融工具只能通過表外披露,而新會計準則將衍生金融工具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的一種,這就意味著衍生金融工具將在資產負債表內核算,表外業務的風險納入表內核算,從而使會計系統能夠更全面地反映業務的風險和盈虧。
從“流動導向”演變為“風險導向”,表現最為聯運的莫過于管理匹配。管理就是對市場風險的管理和控制,這絕不僅限于會計范疇,而是從整修企業決策機制、治理框架和運營模式上,都需要一場深刻的革命。這無疑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
從強調流動性過渡到關注風險性,是一個征兆。在一個充滿風險因素的市場環境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成熟的風險管理技術,自然而然地將成為會計領域的重要法寶,也將成為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們期待著,從流動性向風險性的轉變,對企業來說,是一次跨越,更是一次提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