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李紅霞主持的黑龍江省教育廳海外學人項目(1054HZ008)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在證券市場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利用熵權理論建立數學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一、引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業迅速發展,各種金融創新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傳統工商業在市場衰退的壓力下,更加依賴在資本市場中的投機以尋求利潤來源和資本來源,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動機也日益加強。上市公司希望通過自愿披露來滿足投資者對信息的披露要求,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使資本市場能夠準確評估公司股票的價值,提高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籌資能力。因而,一些公司便開始主動披露一些有關公司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比傳統的會計報表的范圍更大,包括了大量的不同要素,如經營數據、業績指標、數據分析、前瞻性信息以及有關公司董事、高管層和股東的信息。公司自愿披露有關信息也成為公司信息披露的一種趨勢。
Hossain & Adams(1994)通過對吉隆坡股票市場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發現,所有權集中度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呈負相關關系;Raffoumier(1995)對瑞士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財務信息的決定因素的研究表明,所有權分散度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呈負相關關系。Simon S.M.和Kar Shun(2001) 研究香港上市公司治理因素和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間的關系,在信息理論和代理理論的假設前提下,證明改善對董事會的監督可能導致更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Chau和Gray(2002)研究了香港、新加坡上市公司所有權結構和自愿性信息披露之間的關系。國內學者王詠梅(2003 )、 喬旭東(2003)等分別對股權集中度、獨立董事參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結構因素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有著重要影響。不過,他們只是檢驗了一個或少數幾個公司治理結構屬性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關系,而沒有把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同屬性放到同一個數學模型中進行研究。
公司治理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和降低信息不對稱,是高質量信息披露的保障。忽視公司治理對信息披露質量的內在影響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充分性目標是不利的,并有可能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反之,真實、全面的信息披露又可以監督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優化。
二、研究方法
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是多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應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使評價結果能客觀地反映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狀況。按照熵的思想,人們在評估決策中所獲得信息的多少,是評估精度和可靠性大小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筆者用熵來度量所獲得的原始數據提供的有用信息量。
(一)熵權的基本思路
1.構造初始數據矩陣
由n個指標構成一個指標體系來比較m個待比較的評價對象,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個屬性值為ri j,則有原始指標數據矩陣:
3.確定各指標權重
在信息論中,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度量,它表示從一組不確定事物中提取信息量的多少。信息熵的定義為:一般地,決策中某項指標的指標值變異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該指標的權重也應越大;反之若某項指標的指標值變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