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苦行僧”,現在一般是指“以折磨自己的方式來達到禁欲目的的和尚”。今天,凡是佛教盛行的國家,如泰國、緬甸、不丹、尼泊爾等國,都會有一批苦行僧。
其實,“苦行僧”并不是起源于佛教,而是起源于印度的婆羅門教。“苦行”是印度土著文化的重要傳統,梵文為Tapas,意為“熱”和“火”,通常被理解成通過過量的肢體運動及自我折磨而得到神秘的“熱”,讓“圣火”在你體內燃燒起來。
在釋迦牟尼在印度創建佛教的時代,苦行修煉之風已經盛行于恒河中下游了。直到今天,在恒河岸邊仍有這樣一些人通過苦修來追求心中的生存境界,他們站在水齊腰的恒河淺水中,雙手合十,向著太陽喃喃祈禱,他們不一定是苦行僧,但是卻是“苦行者”。
釋迦牟尼在印度創建佛教后,由于其“眾生一律平等”之說不容于婆羅門教,最后佛教被逐出了印度,但婆羅門教中的“苦行”修煉卻被佛教接受了,并被帶出印度,因此“苦行僧”如今幾乎成了佛教僧人中“圣僧”的代名詞。
可是,直到今天,印度還是世界上苦行修煉的中心。印度有90%的人是婆羅門的教徒,他們深受婆羅門教義的影響,因此產生了許多“苦行者”。婆羅門教認為人的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標是精神解脫。要達到這個目標,修行是惟一的途徑。通過修煉能使人的靈魂與宇宙的靈魂相結合,達到“梵我化一”或“人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印度,許多苦行者放棄了原來的優越生活,把對物質的欲望看作是一種必須放棄的“罪惡”,在大自然中去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他們身無分文,白天靠乞討充饑,夜間露宿在野外,從中體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苦行者相信,人體在遭受痛苦時,會因生理的反應而產生熱力,進而激發出強大的內在力量,達到凈化生命的目的。因此,他們期望通過折磨肉體,克制欲念,控制進食,甚至用絕食等行為來獲取自我凈化的力量。
苦行者在修煉過程中,有時會產生精神恍惚等似乎自己已經超凡脫俗的感覺。篤信婆羅門教的印度人因此認定:這個人已經修行到極高的境界,獲得了“通神”的能力。苦行者總是把他們的修行場所放在曠野森林中,并因為常常聚群苦修而形成了苦行者的群體。這些苦行者的修煉方式各式各樣,躺臥荊棘、裸行、在鼻孔中和耳朵上吊著重物前行、臥牛糞、長時間凝視太陽、單手常舉、單腳終生不落地等等。
從婆羅門教脫胎出來的苦行修煉在苦修中所體現出來的意志與毅力,得到了許多印度人的崇敬。對于婆羅門教所制定的嚴密的印度種姓社會來說,苦行者也可以用堅韌的苦行方式,走出低下種姓,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直到今天,在印度重要的節日中,那些苦行者總會出現在人群中,他們或是裸著上身,或是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在人群中表現他們的苦行絕技,如倒立、翻跟斗、吊環等。
印度有一名55歲的名叫魯德坎·巴巴的苦行者,人瘦得像一具骷髏,頭發中臟得能跳出虱子來。二十多年來他從不走路,而是在地上翻滾,1994年他曾創下了連續翻滾4023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據他本人說,在二十多年的翻滾旅程中,他從未發生過一起事故,也從未受到過任何人身傷害。2006年1月28日,他從印度中央邦出發,開始了第6次長途旅程,翻滾向巴基斯坦的邊境城市拉合爾。用他本人的話說,他正在進行一項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和平事業。盡管他沒有護照,也沒簽證,但以他以前的經驗來講,任何國家的關口都不會攔他。他期望能與巴斯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會面,敦促印巴兩國能實現永久和平。
魯德坎·巴巴白天不進食,只是偶爾喝喝茶,抽上幾支土制煙,晚上再吃點水果、面餅。他認為真正的苦行者必須放棄和平常人一樣的享受。不過他不拒絕新鮮事物,在他隨身攜帶的一個破布袋里,居然還有一臺手機。魯德坎·巴巴出生在印度中央邦的一個小鎮上。12歲時,他通過搓手治療法,救了一名垂危少年。從此,他開始相信自己身上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并立志成為一名苦行者。
1973年,他來到一個山洞中修行,在洞中面壁12年,其間僅靠水和草為生。在他1985年出洞后告訴人們,是“大神”(婆羅門教中的最高的神)給予他啟發,要他用滾動的方式來祈求人類和平。他第一次滾動的里程為40公里,此后距離越滾越長。1994年,他從印度滾到了英國,總路程為4023公里。他一個一個國家滾過去,沒有一個國家攔阻他,他一直滾到了法國的諾曼底港口,從那里乘渡船在英國的多佛港登陸,再從多佛港滾到了倫敦的白金漢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命令將白金漢宮的大門大開,讓他滾進來,并出來與躺在地上的客人講了幾句話,贊揚他的艱苦奮斗精神,并與他一起攝影留念,從此,他一直隨身帶著那張與女王同攝的照片。
在佛教中,也有一些苦行僧用面壁的方式來修行。如禪宗的五世祖達摩禪師就是在山洞中面壁9年才修成正果的。
如今,魯德坎·巴巴的日常生活是:每天早上7時上路,中午休息,然后再從下午4時滾到7時。他的兩名女信徒陪伴著他。為他開路,先把一路上鐵釘、玻璃碎片等危險物撿掉。之后,無論前面是垃圾,還是牛糞,他都義無返顧地向前滾去。
有些苦行者用面壁的方式站著修行,從不坐也不躺下,無論是吃飯、睡覺,都是站著的,在一般人的眼中,這幾乎是用一種自虐的方式來有意折磨自己,而那些苦行者卻認為,只有這種經過苦修過的身心,才有可能邁入人生的最高境界。
也有的苦行者從不說話,他們用眼神和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意念。他們認為:只有眼神能傳達心靈深處的意念。
苦行者的外表也與一般人不同,不管他們出現在哪里,他們只穿一條短褲,身上披一條毯子,腳拖木拖鞋或是赤腳。腰間束著一條一米多長的草席。他們堅信,生活越簡單,身心便越輕松。
苦行精神對印度社會起了不同凡響的影響。印度人認為,印度的國父圣雄甘地就是一位苦行者。除了外表完全是一位苦行者外,他的生活方式和作風也酷似苦行者。他在與英國殖民者斗爭爭取獨立時,堅決采用非暴力主義,如不穿英國紗廠生產的“洋布”,號召全民自己動手織土布。不到任何英國公司去工作,以過艱苦的生活為榮,這些都帶有濃厚的苦行者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