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著名小說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曾經在馬德里舉辦的“教育與價值”研討會上,作過一篇題為“一個沒有小說的世界”的演講。那次活動是由西班牙文化教育部和Argentaria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他的講演體現出一個文化人具有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以及他對文化現狀的分析和擔憂。以下摘譯他演講的部分內容與大家分享:
我曾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一名手持我作品的男士向我走來,請我在書上簽名,并且說那書是給他妻子買的,或者說是送給女兒的,也有的說是送給母親的。我問他:“那您呢?您不喜歡看書嗎?”回答幾乎是一樣的:“喜歡,當然喜歡,但是我很忙。”那位男士,以及和他一樣的成千上萬的男士們,他們有太多的重要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責任與義務,所以他們不能把時間“浪費”在讀書上面。
對于他們來說,文學不過是一種消遣,只有那些有閑暇時間的人才看小說。我想提幾點不同看法,因為我希望大家意識到,從文學作品中不僅可以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讀文學作品還是生活在現代民主社會進程中的人們一項不可替代的必要活動。因此,讀小說應該從童年開始,讀書應該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特殊時代。它給人們帶來諸多方便,使得深入開發與實驗成為可能,是進步的動力。但是同時它也使文化共性的東西在逐步消失。正是有了這些文化共性的東西人類才得以共同生存,相互交流,相互支持。我們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為過分關注樹葉而忘記了樹葉是大樹的一部分,大樹又是森林一分子。要真正意識到,森林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連接整個社會的人們的歸屬感。科技卻不能完成這個任務。惟有文學反映人類經驗共性的東西。塞萬提斯的讀者,莎士比亞的讀者,抑或但丁和托爾斯泰的讀者,大家彼此理解,因為在那些作品里可以學習到我們人類能夠共享有東西,反映的是什么職業、地理位置、生活環境、歷史時期,均無關緊要。
在反對偏見、種族歧視、排外主義、宗教或政治派別紛爭、極端民族主義等方面,優秀文學作品起到的特殊作用并有目共睹。沒有哪種形式比杰出的小說作品更能教會人們欣賞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豐富人類遺產。閱讀優秀文學作品還能學會怎樣做人,如何做人。那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人類群體歸屬感,是文化的高級收獲,什么東西也不可能像文學那樣能夠喚起一代代人的歸屬感。
那么,文學到底給了人類什么?首先是可以收獲語言文字。一個沒有書面文字的民族,表達一定是欠準確的或欠精確的,缺乏深度與激情。沒有小說的人類,像一個口吃者和失語癥者的世界。文學對個人帶來的益處更多。一個不看小說或者很少看小說的人,或只看垃圾作品的人,他(她)也許頗為善談,但很可能顯得詞匯貧乏,因乏味而不夠精彩。此外,一個人還會受文化的局限以及觀念和知識的局限,有些東西只能閱讀中感知。文學語言的組織形式是獨一無二的,是無法替你的。科技書籍不會教你個性表達,作者也許是某個研究領域的佼佼者,但是不善于表達自己美妙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沒有了小說,批判精神、歷史變革的動力、自由精神的弘揚可能會遭受無法挽回的削弱,因為每一部優秀文學作品都反映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存在的根本問題。這是我為小說在人們生活中爭取一個重要位置的另外一個理由。
文學對于多少有點不那么幸福的人是一種逃避。和駑辛一起去拉曼查地區游歷,與埃哈伯船長一起為捕獲白鯨在大海上漂泊,等等,都不失為逃避不公平生活的明智之舉。小說可以使你的不滿情緒得到緩解,在小說情節奇妙介入的那神奇瞬間,在真實生活臨時停滯的那一刻,我們變成了其他人——一個更加充實、更加富有、更加幸福、更加光彩奪目的人。文學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無拘無束的世界,脫離開現實生活,沒有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變成主權領地的主人。讀了《戰爭與和平》或者(《尋找丟失的時間》之后,當再次回到這個有限的而且世俗的現實世界,邊界與禁令時刻在監視著我們,每邁出一步,都會毀掉我們的夢想。此時此刻讓我們如何不失望呢?
這就是說,小說中的生活比現實生活更加精彩,更盡人意。甚至可以說,那種生活是文學對社會進步的一大貢獻:它提醒人們,世界本不如人意,但是將來一定會改善,我們離小說描繪的美好世界并不遙遠。
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需要有責任感的公民。他們具有批判精神,獨立精神,不會輕易被愚弄,精神上始終有追求。他們使這個世界越來來越靠近老百姓想要的生活世界。沒有這種滿足和銳意改革的精神,人類可能依然生活在原始狀態,不會有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會知道人權為何物,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文學在人類追求實現夢想的過程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塞萬提斯、卡夫卡等名家的作品。《堂·吉珂德》問世之初,第一批讀者曾經嘲笑作品離奇古怪的幻想。今天我們才明白,那些稀奇古怪的想入非非都是對世界貧窮的反抗,并且試圖改變它。每當我們感到恐懼時,卡夫卡的小說會在腦海閃現。那個飽受折磨的布拉格猶太人讓我們讀懂了孤獨的人,以及遭受歧視與害的少數民族痛苦無助的內心世界……
當然,小說同時也展現給讀者不美好的東西,比如恐怖、兇殺、暴力、性虐等等。然而最可怕的不是小說里的血腥、酷刑、粗暴,而是發現那樣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并不算十分陌生……
的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溝通交流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問題是它占據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業余休閑時間,大有取代讀書之勢,讓人聯想到一個不遠將來的社會景象:到處擺放著電腦、顯示器、音響,就是沒有書籍。那個完全電腦化的世界,我擔心,可能是徹頭徹尾的非文明的社會,一個缺乏思想的機器人社會。
當然,我們更愿意這種想象永不成為現實。沒有一種未來是按照我們設計好的樣子呈現的。這個想象成為現實還是破滅,取決于大家的看法和意愿。如果我們不想讓它變成現實,那就行動起來吧。必須讀好書,鼓勵后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