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外國文學最頭痛的就是作品中那一連串長長的令人生厭的名字。蘇俄文學也一樣,但讀書人不讀些外國作品是不可能的。大約是在我讀大二時,列夫·托爾斯泰所著的《復活》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世界。我對蘇俄文學的興趣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的。
蘇俄作家中堪稱一流的很有一些,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給我第一印象的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他在近60年的創作生涯中,給后世留下了90卷本的浩浩遺著。在世界文學的長河中,真正稱得上泰斗、頂峰如列夫·托爾斯泰者,實亦屈指可數。他被譽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除了幾部重要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外,他在哲學、宗教、藝術、社會政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思想理念對俄羅斯和世界至今仍有深刻的影響。當時的人這樣評價:“我們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尼古拉二世,一個是列夫·托爾斯泰。他們兩人究竟誰更有力?尼古拉二世對托翁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他沒法動搖后者的寶座,而托翁無疑地卻正在動搖尼古拉的寶座及其皇朝。”
列夫·托爾斯泰的藝術博大精深。他以特有的概括廣度,創造了史詩體小說。像《戰爭與和平》那樣的巨著,再現了整整一個時代,氣勢磅礴、人物眾多,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出個人的面貌,于史詩的莊嚴肅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獨自,變化萬千,蔚為壯觀。他的藝術力量在于真實,他如實地描寫人物的多面性、豐富性和復雜性,借助客觀的描寫,展示其本來面目,從而于平凡中見偉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現象中顯示其非凡的魅力。他把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頂峰,對世界文學發展影響巨大。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19世紀末期,他的作品成為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蕭伯納、羅曼·羅蘭、德萊塞等一流作家均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國,“五四”前后他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解放后,有關他的名著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且熱銷不衰,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列夫·托爾斯泰于1851年寫成中篇小說《我的童年故事》,發表于1852年第9期的《現代人》文學雜志上,從此走向文壇。巧的是活躍于當時權威的《現代人》雜志上還有一位筆名用普魯特科夫的作家。他的真正名字是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他在小說、詩歌、戲劇等方面都卓有建樹。他于19世紀30年代末開始創作,40年代著有歷史小說《謝列勃良內公爵》,他的詩歌富有民歌風格,很多被譜成歌曲。歷史劇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1866)、《沙皇伊凡諾維奇》(1868)、(《沙皇鮑里斯》(1870)對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宮廷生活作了細致的描寫,表現了專制制度的危害性,取得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蘇俄文學史中還有一位天才型的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作家,它就是《苦難的歷程》、《彼得大帝》的作者阿尼·托爾斯泰(1882-1945)。中國讀者把他稱為“小托爾斯泰”,和列夫·托爾斯泰以示區別。他是通過象征派的文學陣地登上文壇。他的第一部《抒情詩集》以象征派的作法歌頌不可知的未來,作者自認為是“頹廢派”的作品。他的第一部小說集《伏爾加的故事》發表后引起廣泛注意。代表作《苦難的歷程》和《彼得大帝》均獲得斯大林獎金,小說被改編為電影,在我國上演時,反響十分強烈。從某種意義上說,阿尼·托爾斯泰的知名度并不亞于列夫·托爾斯泰。他善于描繪大規模的群眾場面,安排復雜的情節結構,塑造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他還被認為是一位語言大師。
蘇俄文壇上的三個托爾斯泰雖早已謝世,但他們留給后人的文學遺產卻是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