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鉦音樂,越南人又稱之為“西原鑼鉦音樂”,2005年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鑼鉦,是鑼與鉦的合稱,是音調很相近的兩種銅制打擊樂器。鑼,盤狀。從外形看,鉦與鑼雖均為“形圓”,但鉦的正中卻有一半球狀凸出部。俗話說“有乳為鉦,無乳為鑼”。鉦聲清亮,鑼聲低沉。中國清代姚燮《今樂考證》引《宣政雜錄》云:“鉦即錚,形圓,如銅鑼。宋志曰:‘鉦,如大銅疊,南蠻之器也。’”同書又引《通鑒音釋》曰:“今之銅鑼,是其遺制。”
越南西原鑼鉦音樂起源于東山文化,屬于東南亞青銅時代晚期至早期鐵器時代文化。一般認為年代在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流行于越南中西部的昆嵩、嘉萊、多樂、多農、林同五省。涉及屬于南亞語系與其他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inguistic Groups,又稱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巴拿、色登、摩農、克何、羅曼、埃第、嘉萊等17個少數民族。
鑼鉦與西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達了他們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一生離不開鑼鉦。鑼鉦響起在迎接嬰兒出生的“吹耳禮”時,響起在告別亡人的“棄墓禮”上。也響起在祭祀、婚嫁、迎新年、慶新稻、閹牛節、賀新居、送征人、慶戰功等儀式。
西原人主要信仰薩滿教。認為鑼鉦聲是在人類、神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間交流的“語言”。他們認為每面鑼鉦的背后都有一位神。鑼鉦越古老,神權就越大。每個家庭至少有一面鑼或鉦,它是家庭財富的象征(有時,一面鑼鉦價值兩只大象或20頭水牛)。同時,鑼鉦的多寡也是確認家族威望高低的標志。每個村莊,依規模大小,分別有3-12支男子(或女子)鑼鉦表演隊。每逢節慶,人們在一壇壇竿子酒旁圍著篝火踏著震撼山林的鑼鉦聲翩翩起舞,為西原增添了浪漫神秘的氣氛。
鑼鉦藝術在雄偉的西原歷經千百年的發展,種類繁多,其直徑為25~80厘米不等。鑼鉦因民族、地區而異,可以單獨或成套使用,每套2至12面不等;也有18至20面為一套的(如嘉菜族)。每人只敲一面的西原編套鑼鉦,配合嫻熟,以豐富的和聲方式演奏出多音級的曲調。鑼鉦表演的規模、節奏與韻律,又依儀式內容不同各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稱:“我欣賞了越南頗具特色的鑼鉦音樂,也看到了西原各民族鑼鉦樂隊獨特的樂器。這是越南特有的非常美妙精彩的傳統文化。西原鑼鉦音樂獲得‘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