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頂聰明的司馬懿,為什么竟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難道他真的那么傻?似乎不能僅僅用“多疑”二字作為他突然撤兵的唯一理由。只要他稍微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隊先行攻入城去試探一下,或干脆派大軍先將城包圍起來再說。司馬懿手下帶著15萬大軍,倒要看看你諸葛亮這琴究竟能彈到幾時?能征慣戰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竟然連這些都沒想到。
退兵。太反常了!而這一反常行為的背后,莫非隱藏著什么不為人道的玄機?司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舉措,或許只有在那小小的“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間里,我們才能尋找到合理的解說。
司馬懿這個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而且充滿著艱險。他時常遭人嫉妒,政敵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牽制。曹操對他存有戒心,曾對人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曹丕、曹睿時他官至驃騎大將軍,與諸葛亮對壘,諸葛亮是充分領教過司馬懿的厲害的。但諸葛亮并不真刀真槍地去跟強敵司馬懿干,而是利用曹睿對司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么點兒“壞”——反間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就把這個堂堂的司馬大將軍給拉下了馬。曹睿中計且不說,可悲的是司馬懿那班同僚們也紛紛地對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虧大將軍曹真惜才,上奏力保,司馬懿才僥幸撿了條命。但那顯赫的職位自然保不住了,他只得回老家養老了。風云變幻,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屢戰屢勝,曹魏全軍上上下下,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眼看曹魏的江山要危險了,司馬懿戲劇性地時來運轉了,臨危受命為“平西都督”。司馬懿心中明白,在某幣葉意義上講,這靠的是諸葛亮的“功勞”。因為滿朝的文武,此時只有他本人可在疆場上與諸葛亮去一決高低,有諸葛亮在一天,他刮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敵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諸葛亮不在了……
而今,在“空城”里虛張聲勢的諸葛亮勢單力孤,此時雖正是殲滅他的絕好時機,但老于世故、深謀遠慮的司馬懿,這時候不得不去考慮許多戰場之外的東西,比如,一旦魏軍大獲全勝滅掉蜀國后,自己個人的生死存亡——很顯然,一旦抓住了諸葛亮,魏國面臨的大敵也就不復存在了,自己也便失去了獨特的價值,就很可能再一次被政敵們置于死地。精明老道的司馬懿才不會去步前朝韓信“狡兔死,走狗烹”悲劇的后塵。許多事兒往往就是這樣,不是干不成,而是當事人出于各自的某些切身利益考慮,有意設置障礙.成心不愿去干它。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馬懿,斷然決然不進“空城”,放宿敵諸葛孔明一馬,豈不是為自己留出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大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空城計”這段情節當然都熟知。對司馬懿沒有敢進人那小小的“空城”這一明顯反常的決定,若稍稍去加以思考,你便會發現很多的疑問。正是這種種蹊蹺和疑問,引起人們進行探究的強烈興趣。而隨著這一探究的逐漸深入,我們的目光,也漸漸由那座小小的“空城”,進入了那微妙而復雜的深層結構:內耗,內亂,積貧積弱,落后挨打;團結,凝聚,國運呂,國力強。
(嚴東薦自《知識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