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
柴桂文,1958年生于沈陽,畢業于沈陽工業大學,后入中央黨校學習企業管理;現任沈陽昊誠集團董事長;1983年白手起家,創辦電力產品企業。這個現代化集團公司,早已成為遼寧省同行業的領軍企業,部分產品已是全國同類產品的“排頭兵”。集團下轄5個控股公司、3個分公司、12個駐外辦事處,年銷售額4億多元。“女帥”領導下的昊誠集團實力雄厚,后勢強勁,已獲得AAA級企業信用等級、質量信譽保證單位、省騰龍企業、十佳民營企業、50強民營企業、聯合國注冊供應商等諸多榮譽。
《人力資源》:古往今來,成功的方式和途徑很多。大凡成功者,或有自己的訣竅和秘方,或有一套獨特的“打法”,或有某種超凡的才華。那么,做為這樣一個大企業集團的主帥,您有哪些特點或“過人的本事”?
柴桂文:我是個很普通的人。我沒有什么超常或過人的本事。不過,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如果說也算特點的話,我的特點就是:重視人才,知人善用。我認為,一個企業,尤其是科技含量高、放眼國際市場的企業,要像磁石、像陽光、像大海一樣,具有強大的吸引人才的魅力。
我說的磁場,是說職場有如磁場,企業靠強大的引力才能把人才吸引進來。我所說的像陽光,是指企業的感召力。如果把人才比作向日葵的話,那么,我們該想想,向日葵為什么永遠把臉朝向太陽?如果企業對人才總陰著臉,壞了,肯定會走下坡路。說像大海,是指企業的寬容度。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這個“鮮”字,我們可以理解為技術、專利,也可理解為某種創新的產品。但歸根結底,這些“果實”都結在人才上。人才,才是它的根,它的本,它的源頭。而人才是有“個性”的。具有不同“個性”的人才,有的討人喜歡,有的“招人煩”,還有的“討人厭”,但他有能力、有才干,是專才,你怎么辦?企業就要象大海一樣,虛懷若谷,海納“百才”,以擁有各種不同性格和類型的人才而驕傲。這是使企業永葆活力,后勢強勁的秘訣。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套用一句話:海納“百才”,能容乃大。
《人力資源》:現在的昊誠集團,可謂信譽著著、實力雄厚、聲名遠播。企業如此的“陽光燦爛”,當然會吸引太多的“向日葵”。可據我所知,當初您和丈夫李長和創業時,是從一個鄉村的雞舍開始的。用句通俗的話說,可謂“一窮二白”。那時,您是怎樣吸引人才的?
柴桂文:只要把人才永遠放在心上,將心比心,就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而不在于條件的好壞。時至如今,我仍然懷念創業那段苦中覓樂的日子。
首先,跟他們不是同甘共苦,而是同苦同樂。因為當時還沒有“甘”。1983年,我跟丈夫創辦企業時,跟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處得非常好。大家不為謀權,不為私利,真誠地愛別人,兼濟天下;一起干活,一起吃飯,一起承受痛苦、分享歡樂;收拾廠房,安裝調試設備,干力工活,泥一把水一把的;加班加點,有時連工資都不能按時開,大家毫無怨言;而且每個人都是“多面手”,有分工但更多的卻是“配合”,因為忙起來,大家不分份內份外,有活搶著干。
舉個小例子,創業初期,我接個700臺小型電表箱的活,價值600多萬。可是,廠家才收450臺,其余的都不要了!如同當頭一棒,大家都傻眼了。可是,我們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把全部員工都變成銷售員。大家騎上自行車,后座帶上產品,帶上自己印刷的產品說明書和用戶意見表格,一個“猛子”扎進市場里,挨個建筑公司邊推銷邊走訪,征求意見,改進產品。后來恢復正常生產后,這部分人大都成了專業銷售員。“戰士們”回來了,我給他們做點兒簡單的飯菜犒勞一下。大家豪情萬丈,其樂融融。現在,他們中不少人成為企業的中堅力量、優秀人才。可以說,我們不少人才,是在實戰中鍛煉出來的。創業當年,我們就實現利潤7萬元,翌年增長到20萬,第三年升到80萬。這樣每年都呈幾何倍數增長,到1990年,已經突破1千萬。
第二,把企業增長點的“注”,下在人才上。為此,我也絕不放過自己,也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當時,我一邊干工作,一邊在沈陽工業大學上學,冒嚴寒、頂酷署、披星戴月,都是我成長的“必修課”。盡管工廠千頭萬緒,但并沒有耽誤我的學業。當時,我把家庭和公司一肩挑。廠里的預算、供應、結構設計、銷售等都要抓,還要抽空去上課。當時累是累了點兒,可現在回頭看看,覺得那真是一段“痛并快樂著”的美好時光。我一直非常重視人才,看到沈陽工業大學的3個學生不錯,就從“大二”開始感情溝通,到他們畢業時都來了我們公司。現在,他們都成了公司的高層領導者,其中李文東已擔任集團公司總裁。
《人力資源》:人與人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加快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也促進了文明質量的提升。但人們也常常陷于同類的矛盾難以自拔,甚或“同室操戈”。那么,人才聚集的地方,也許相應增大這種矛盾的解決難度。做為一個民營企業的領導者,您持何種見解?
柴桂文:一是,要有胸襟和風度。我認為,除個別者外,一切責任歸領導者。一個領導者,如果總說下屬的毛病,我認為,毛病恰恰出在領導者身上。試想,如果領導都這樣,不能推功攬過,不會培養人,不能帶出一個團隊,那他就是一個孤家寡人,再也不會有成功,再也不會有發展。反過來說,如果領導者胸懷大度,都這樣要求自己,就能培養出一批批人才,造就一個個過硬的團隊。
二是,要營造容納人才的氛圍,就是要團結。我們常說,要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但如果沒有團結這個大前提,可能就會互相拆臺、強而至弱。團結,是我們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的高級水準,更是我們的“底線”。誰都不能突破這個底線。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矛盾在所難免。因為人們認識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觀念不可能如影隨形。這不怕。只要大家出于公心,都維護團結,矛盾或許會成為“推進器”。
我們的人力資源部在這方面做得就很好。中層干部有矛盾了,找個機會,如過生日,出其不意地給“低迷者”搞個“慶祝專場”,領導或有關人都參加,一下就化干戈為玉帛,效果非常好。
三是,一碗水端平。高層、中層、乃至普通員工,在物質待遇和榮譽上不搞遠近親疏,犯了錯誤有了過失,“君子與庶民同罪”、“對事不對人”。
四是,作為企業主要領導,以時刻關心人才乃至每個員工為己任。20多年來,只要員工們有事相求,我都皆力相助。家里蓋房子、孩子上學、親人患病、子女招工,只要能辦到的,都無條件幫他們,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他們,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家庭成員”。
《人力資源》:民營企業方興未艾、前景廣闊。但在一些人眼中,總以為民營企業是“個人的”,相應的,主人翁責任感就差些。但在昊誠集團公司,卻把這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解決得非常好。我很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
柴桂文:不少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其實,這里邊一點奧秘都沒有。說白了,老板別以君臨天下、頤指氣使的方式對待別人;也別只顧自己掙錢,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一方面,老板跟高層和其他股東只是分工不同,主管范圍不同,僅此而已。重要的是調動和發揮班子集體或團隊的積極性,而不是高高在上,以“我”為中心,更不可“耍大牌”,玩個人英雄主義。在企業現代化管理中,這樣做不僅過時,而且也違反科學。
另一方面,在利益分配上要同大家捆在一起,同命運,共甘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此,我們利用各種機會,把股份稀釋了再稀釋,發展更多的人成為股東。現在,我個人只占集團25%的股份。隨著企業的發展,我的股份還要少些、再少些。這也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大趨勢。放眼國際,美國的福特公司、愛克森公司,總裁占股都不到10%,日本的松下公司,總裁占股多些,也才只有12%。我認為,“一股獨大,必然死亡”。從本質意義上說,這也表現一個企業管理者的胸襟和遠見。那些把什么都看成是100%,卻沒看到1‰大于100%的老板,就太小家子氣了。
我們不僅要吸引人才,還要留住人才。世事滄桑,人心思變。可是我們公司“打江山”的許多人才,一直沒有“跳槽”。現在的一位分公司總經理楊洪君,曾在我們企業干了多年,因為夫妻兩地生活,2003年回西安后,在施耐德公司做地區總代理,年薪幾十萬。今年3月,他又回到我們公司。現在,他掌管的這個分公司虎虎有生氣,業績扶搖直上。這些年,一些著名的院士和博士、碩士學歷的人才,能放下優厚的待遇或高位加盟昊誠集團,我想,不僅體現在企業的當前魅力,更體現在企業的未來魅力。
《人力資源》:“人力資源”這個詞匯在中國興起和應用的時間還不算太長。但在企業管理中已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從業人員、研究人員都發展迅速。用“突飛猛進”來形容都不為過。那么,我想知道昊誠集團在這方面的認識和做法。
柴桂文:好。我很愿意說說這個話題。一句話:“人力資源和財務,是企業的左膀右臂。”幾乎公司的所有員工的“入口”和“出口”,人力資源部是“必經之路”。換言之,老板無權隨便安插或辭退一個人,而是通過人力資源部招聘或考核來決定。各部門和人員的目標考核、測評,都由人力資源部操作。人力資源部要讓普通員工知道企業的當年目標,企業高層要知道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些內容,都要由人力資源部把目標量化、責任化,制定可操作的定性測量考評指標。這是一個關系企業興衰成敗的部門,所以人員配備也最強。現在的人力資源總監王維嬌女士就是留法博士,曾在著名的米其林公司供職。我們人力資源部每年僅培訓費就超過百萬,在所有部門中是花錢最多的單位。由此可見,我們對人力資源工作的重視程度。
一些國企老板大權在握,統籌指揮各部門。而各部門間可能很少聯系,更少有配合。這樣,即使老板才華再大,還有“智者千慮總有一失”吧?而我們要避免個人決策的失誤,就要走集思廣益的路,搞科學決策。而實施科學決策有兩個重要的支撐:一個是發揮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的作用,另一個就是發揮人力資源部的作用。
《人力資源》:對于重視人才,提高企業的創造、生產、銷售、管理和研發等綜合能力,已是老生常談。“人才”是人們“掛在嘴邊的話”,“點擊率”太高了。高價高位吸引,明搶暗挖,甚至動用獵頭公司尋覓人才的事也不少。但真正落實在行動上,既“物”有所值,又人盡其用,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因為,事與愿違、大相徑庭的例子俯首即是。我很想知道,您對此有何高見。
柴桂文:現在都在講人才競爭,但對人才的概念,我有自己的看法。因為社會上對人才的認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過于看重學歷了,以為高學歷等于人才,這顯然有失偏頗。從源頭上說,我們實行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有其嚴謹、嚴格、知識點扎實的特點,但這樣“生產線”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只研究應試能力甚至是答卷能力,而忽視人們的創新能力、創造力,無疑是“致命”的弊端。許多大學老師成了“說書的”,離實際操作太遠;學生只圖混個文憑,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極大的浪費。而在社會上,又只重視一紙文憑,常以“學歷百分比”衡量一個單位的實力,就更離譜了。
我們知道,比爾·蓋茨、數學大師張廣厚都不是大學畢業,繪畫大師齊白石是木匠出身,大作家王蒙也是個“高中生”,高爾基只讀過三年小學……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因此我說,大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可依我們現在的“人才觀”,稍好一點的單位,門檻太高了,“本科”都是“下限”,形成學歷攀比風和“學歷瘋”。我這樣說,不是我們企業不重視擁有高學歷的人才,而是重視擁有實際水平和能力的人才。
目前我們集團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者占員工總數的35%,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員工總數74%。除此而外,我們還把一大批學歷低但能力強的人,也當成“人才寶貝”。只要工作干好了,完全可以同高學歷者“平起平坐”。換言之,我們重視的是人才,而不是一紙文憑。現在太多的單位“學歷至上”,致使“假文憑”泛濫成災,造成學歷低的人就是沒機會。在此,我也想借《人力資源》雜志,向制定人才政策者和用人單位呼吁一下:務實些吧,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人才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