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險事業取得了重大進步。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很多用人單位通過各種形式逃避社會保險義務,而一部分社會保險的受益者,也并不理解社會保險的重要意義,輕易地放棄自己的權利。這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了雙重困擾。
繳,還是不繳?這是個問題……
案例一——剛從一所職業學院畢業的小錢,應聘到一家公司工作。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公司明確告知小錢:公司不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如果小錢不同意這個條款,可以另行選擇工作單位。小錢心想,自己還年輕,社會保險對自己的作用不大,還是先解決工作問題要緊,于是同意了公司的要求,在勞動合同中明確表示同意公司不為他辦理社會保險。
幾個月過去了,小錢一直努力地工作著。但是,一次同學聚會打亂了小錢內心的平靜——他得知其他同學都通過單位辦理了社會保險,并且,他也漸漸了解到社會保險對勞動者具有的重要意義。第二天一早,小錢就來到公司有關部門,要求公司為其辦理社會保險。但是,公司拿出了當初的勞動合同,拒絕了小錢的要求,并告知小錢其行為屬于違約,如繼續堅持的話,公司將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小錢不服,申訴至當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
案例二——2005年6月,小張應聘到一家公司。當談到待遇時,公司提出,員工工資中已經包含了社會保險費,如果員工堅持要求辦理社會保險的話,要從工資中每月扣除300元。小張覺得還是多拿工資好,至于辦不辦社會保險,也沒什么關系。于是雙方簽訂了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在合同中約定:每月工資2500元,公司不負責社會保險事宜。
一段時間過后,勞動保障部門在檢查中發現該單位沒有依法為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辦理社會保險,遂對其下達限期整改指令書,要求公司為小張等辦理社會保險手續。而公司則認為,公司不負責社會保險已經雙方協商同意,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而且,公司已把應當承擔的社會保險費用包含在工資中發給了員工,以另一種形式為員工提供了保障。
案例三——一家建筑公司招聘了大量農民工。在辦理社會保險時,許多民工得知自己還要負擔一部分費用,就紛紛打了退堂鼓。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不穩定,辦理社會保險沒有太大意義,就向公司提出申請不參加社會保險。公司認為既然員工主動提出不參保,可為公司省下一筆費用,何樂而不為呢?于是就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當地的勞動保障部門在檢查時發現了這一現象,便責令公司補辦社保手續,補繳保險費,此外,還要給建筑公司一定的行政處罰。而公司則認為,之所以沒有辦理部分民工的社會保險,是民工自己提出的;既然辦理社保是勞動者的權利,勞動者就有權放棄自身的權利,行政機關不應干預。
上述三個案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勞動者都是同意(哪怕是迫于壓力)不辦理社會保險的。那么,這種通過合同自愿約定不辦理社會保險的條款,其效力究竟如何呢?用人單位可以把應當承擔的社會保險費用以福利形式發給勞動者嗎?勞動者可以放棄辦理社會保險嗎?
社會保險,僅僅是一項權利嗎?
社會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獲得國家和社會補償和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法律強制推行,具有強制性、互濟性和普遍性的特點。社會保險按照大數法則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統一籌集和調劑使用資金,因此覆蓋范圍越大,抵御風險、實施互助共濟的能力也就越強。
對企業來說,社會保險既是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其自我發展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更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而保障員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使其在年老、疾病、工傷、生育等情形下得到保障,是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社會保險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有利于激發和增強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企業集中精力輕裝上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所以,企業不僅是社會保險法定責任的承擔者,也是它的受益者。
對員工來說,社會保險不僅是一項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參加社會保險能夠使員工“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有所補、傷有所助”,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實現憲法所賦予勞動者的生存權和社會救助權。顯然,這是員工的一項重要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侵犯。同時,社會保險不僅關系到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也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社會保險是由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籌資以實現參保人員互助共濟的,每個參保人不僅是在保障自己,也在保障著別人。因此,參加社會保險被法律規定為企業員工的一種義務。作為權利,員工參加保險可獲得基本的保障;作為義務,員工參加社會保險則無權放棄。
基于社會保險的重要性,我國法律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做出了明確規定。《勞動法》第七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繳費單位、繳費個人應當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第十二條規定,“繳費單位和繳費個人應當以貨幣形式全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繳費個人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由所在單位從其本人工資中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不得減免。”第十三條規定,“繳費單位未按規定繳納和代扣代繳社會保險費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不繳納的,除補繳欠繳數額外,從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滯納金。滯納金并入社會保險基金。”同時該《條例》還強調,用人單位必須履行強制性的法律義務,使全體員工參保,否則,勞動保障部門將予以處罰;員工拒絕參保的,用人單位可以不予招用或解除勞動合同,且不需支付經濟補償金。
從以上法律法規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不得以任何形式規避或放棄。否則,用人單位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勞動者的權益也將受到損害。
放棄社保,吃虧的僅僅是員工嗎?
我們回頭來看文章開頭的三個案例:
案例一中,雖然公司與小錢在自愿協商的基礎上簽訂了勞動合同,但其中關于不辦理社會保險的約定,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無效的。公司必須為小錢補辦社會保險,當然,應由小錢自己負擔的部分,則由其本人補繳。
案例二中,公司通過合同約定,把應承擔的社會保險費以工資形式發給員工,顯然也是違法的和無效的。因為社會保險的重要意義在于聚集政府、單位和個人的三方力量來構成社會保險基金,為參保者實現互助互濟。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必須參加社會保險而不得放棄。所以,公司必須依法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當然,公司在合同中約定的以福利形式發放的那部分社會保險費,可以讓員工退還公司。
案例三中,作為勞動者,農民工無權放棄參加社會保險的權利。因為參加社會保險既是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其法定義務。建筑公司不得以勞動者自愿放棄為由不辦理社會保險,因為,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履行代扣代繳職能,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如不履行,則要受到行政處罰。
上面的案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與啟示。當前,很多企業為逃避給員工辦理社會保險,往往采取通過勞動合同約定甚至讓員工出具書面聲明自愿放棄等手段。這種做法看似聰明,其實是給自己制造法律風險。因為如前所述,社會保險是強制保險,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義務。莫說勞動者本人無權放棄社會保險,即使真的是主動放棄(如第三個案例),最終受罰的也都是企業。
話又說回來,即使有的員工放棄參加社會保險,用人單位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會因此減少嗎?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參加社保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該按全體員工的工資總額作為基數來按比例繳納社會保險費。比如有的地方規定,在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構成中,企業應按其工資總額的20%繳費,個人則按照本人繳費工資的8%繳費,也就是說,企業的繳費基數是整個企業的工資總額,不管員工是否參加,其工資總額應該是不變的。有的單位將放棄參保的員工的工資從工資總額中減除,以降低工資總額,實際上是違反法律規定的,仍會受到行政處罰。
一個優秀的企業,不應該逃避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法定義務,更不應該漠視企業員工的生老病死,而應積極為員工辦理社會保險,從而為員工筑起一道生活的防護墻。更重要的是,企業會因此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創造良好的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