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就有回報——這句話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因為,有時候——
企業的整體薪資水平應該定在多高才是恰到好處的?這是個經常困擾老總和人力資源經理們的問題。時常聽到這樣的抱怨:公司薪資水平太低,無法吸引到優秀人才,也無法有效激勵員工;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這樣的情況:較高的薪資水平,卻帶來了負面的效果。原因何在?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
大幅普漲工資,激勵難以實現
一家區域性的具有絕對壟斷地位的集團公司,在近十年來,隨著行業的快速增長和壟斷行業本身的高額利潤,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壯大。在這種背景下,四年前,為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并更好地激勵員工,集團大幅度提高了員工工資水平,整體薪資水平在行業中的位置從原來的中上等,提高到絕對領先的地位。然而,四年過去了,這種全員高工資的做法,卻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方面,壟斷地位加上中等偏上的薪資水平,本來就能吸引很多人。而提高薪資后,招聘難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變得愈發復雜。眾多的“推薦”,使得公司招聘工作面臨很多人際干擾,最終導致每年招聘中至少有30~40%的員工是通過個人關系網絡加入的,新進員工素質良莠不齊。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對于公司整體薪資水平的領先已變得沒有感覺,往往更多的關注自己與公司內部其他崗位、其他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這種比較使薪資的滿意度大幅下降,更談不上提高薪資的激勵作用了。甚至很多員工開始抱怨工資制度不合理,自己的價值沒得到充分體現。
效益較好的國有企業常常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一般而言,這類企業會有幾個特征:第一,企業由于資源壟斷或者行業周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企業自身競爭能力增強不屬此列),獲得階段性的跨越發展;第二,企業一旦效益好了,就給員工整體大幅漲工資(民營企業大多不會如此);第三,這些企業多是當地龍頭企業,與政府的關系錯綜復雜,一旦效益好,人際干擾就紛至沓來。這三個特點環環相扣,使得出現上述問題成為一個必然。
究其原因,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傳統思想仍廣泛存在,并根深蒂固。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不加分析和區別地大幅普漲工資,激勵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高提成帶來的高薪,效果也十分有限
一家成立只有幾年的食品化工添加劑企業,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建立了銷售提成的獎勵方式,提成額約為銷售回款額的1.5%。在這個獎勵政策下,公司鼓勵3個原先搞技術的人員轉做市場銷售。在此后的兩年,銷售業績果然獲得大幅度提升。銷售人員每年也獲得了60~80萬不等的銷售獎金,年收入相當于其他員工平均工資的10倍。
但在公司成立后的第四年,下游市場開始進入成熟期,銷售額增長緩慢。到當年7月末,公司上半年只完成了當期銷售計劃的60%。幾個銷售人員半年的獎金驟然下降到十多萬。銷售人員士氣低落,開始抱怨公司沒有新產品,對銷售的支持力度不夠等。甚至有人提出,不想做公司的銷售代表了,而愿意去做公司產品的經銷商。但是,公司的銷售客戶主要集中在這幾個銷售人員手里,因此,短期內還不能換人。公司領導對此頗為頭痛。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公司通過分析發現,前兩年銷售業績的大幅提升,其實與銷售提成比例的“高低”并無太大關系。相反,正是由于“過高”的提成比例造成了現在的兩難困境。前兩年,下游市場迅猛發展,銷售業績直線上升。而今年銷售額不能完成,固然與客觀的市場環境脫不開干系;更主要的原因是,銷售人員發現競爭激烈,有了放棄和“懶得做”的想法,因此,工作積極性不高,直接導致業績下滑。
那么,為什么這些銷售人員會在市場發生變化后,產生這樣的心態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提成帶來高收入”這種做法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這種“高收入”,使得銷售人員形成了是他們幾個人帶來了公司的發展壯大,甚至是他們在養活公司的“良好感覺”。
其次,與公司其他員工收入的懸殊差距,導致3個銷售人員在“心理上”逐漸脫離公司其他部門和員工。
再有,提成是這些員工薪資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漸漸地,使得這些銷售人員產生了“一單一算”的心態。他們覺得自己和公司之間,就是“賣東西——拿提成”的關系,公司其他的事我不關心。
以上這些隱患,使得公司的組織凝聚力下降,形成了高昂的銷售人員激勵成本,也加大了公司變革轉換的成本。
出現這類問題的企業,往往成立不久,又恰好處于快速發展期。處于此發展階段的企業,生存是第一要務,往往更為重視業務、市場、收入等顯性成果,而忽視內部管理;更為看重當期收入等短期利益,相對忽視長期利益,陷入了短視的誤區。
事實上,員工對薪資存在著強烈的“心理剛性”。薪資到了一定水平后,薪資增加的邊際效應已經不明顯,但降低薪資會令員工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心理剛性對組織的文化氛圍影響較深,在變革時,需要花費更多的調整時間,付出更高的成本。
高薪資若擺脫低回報,有道可循
高薪資一定就會得到低回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是,若扭轉這一局面,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明確管理目的。任何管理手段都要服從管理目的,薪酬管理也不例外。從根本上講,薪資水平決定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遠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薪資,必然要求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價值貢獻。如果不能實現獲得這種超額回報的目標,高薪資就是低效的。在第二個案例中,企業初期雖然銷售收入增長很快,但這個“超額回報”主要是由市場行情所致,而非銷售人員的個人努力。而案例一中的普惠制薪資策略,由于同樣的原因,更是無法收到預期的回報。
其次,讓薪資“動”起來。盡量不要輕易地一次性大幅調整薪資水平。薪資的整體調整應與公司整體經營業績增幅掛鉤,這是毋庸置疑的;薪資水平從長期來看一定是上漲的,這也是毫無疑問的。但切記,不可步子太大,建議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量少一些,頻次多一些。
再次,很多“高薪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僅僅只是薪酬體系的問題,還涉及到企業內部的崗位管理、績效管理等諸多環節。企業不應只關注薪酬體系,而忽視了其他環節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時,對于中國特色的“人際干擾”問題,則需要企業加強內部管理制度建設,用制度去“對抗”人情。如此,方能為“高薪高效”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平臺。
(作者系佐佑咨詢公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