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職業意識的人早就發現,培養廣闊的朋友圈,能在職場上獲得豐厚的回報。如今,雇主們正向那些替公司物色人才的雇員提供獎勵,對雇員的人際網絡加以利用。
英國特許人事和發展協會負責人稱,幾乎半數的英國雇主都會提供一種激勵措施,去鼓勵員工從朋友和熟人那里收取簡歷。同時,針對前任員工的招聘計劃也在增多,以鼓勵前任員工對招聘消息進行反饋,促使其考慮以后重返公司。
人們對社交網絡的熱情不斷高漲,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個人引薦的流行。
正如一位從事工程類職位招聘的專業人士所表示的:“許多企業已深刻地認識到了口耳相傳的力量,也已意識到‘我的空間’和‘朋友再聚首’等社區網的作用,并正在推動其在招聘方面的發展。”
引薦計劃還為企業創造了削減招聘預算的機會。這似乎對雇主和員工而言都是好事。一家總部設在英國的外包和科技公司,向引薦獲得正式合同人員的員工提供獎金。并且,獎金額度反映了招聘職位的高低,金額從引薦文員的1000英鎊到引薦客戶主管的7000英鎊不等。“在英國,員工引薦的員工占所有招聘人數的比例為20%,節省成本達50%”,該公司人力資源主管表示,“在印度,約半數的員工來自引薦,節省成本近75%”。對雇主和員工而言,引薦方式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降低成本并不是“前任員工招聘計劃”和引薦的唯一魅力,同樣重要的是它還具有這樣的好處:公司預先已經知道,要聘用的人與其即將加入的公司或團隊有同樣的文化價值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確信,這種聘用想法類似員工的原則是合理的。一種擔心是,由于現有員工可能推薦和自己相像的人,因此引薦計劃有可能會限制新的想法進入公司。但如果一家企業已經實現了文化多元化,而且充滿了思想開放的人,那么聘用更多同樣的人就是件好事。
隨著引薦激勵計劃的日益流行,獎金的規模也在增加。例如,在專業服務公司里,根據被引薦人從事職位的不同,獎金額也不同。如引薦秘書的為2000英鎊,而引薦合伙人的卻能得到1萬英鎊。但并不是獎金越多就越好。就像有的公司老板警告的那樣,豐厚的獎金可能會引誘員工去推薦不合適的人。
而且,即便他們本著誠信的做事原則,但由員工來判斷某個人適合做某個業務又有多大的可靠性呢?友誼可能美化人們對未來工作伙伴的工作能力的看法。當一位受到尊敬的員工推薦了一個朋友時,雇主可能傾向假設,這位候選人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同事。因此,有的人力資源主管表示,引薦計劃是有用的,但有必要制定一些規則。
第一條規則就是,得到引薦的候選人應與外部應聘者一樣,接受基于同樣標準的評估。另一個預防措施是,盡可能地隱藏被引薦人進入篩選程序的渠道。
當然,招聘人員還必須計劃如何處理錯誤的任命。為了限制經濟方面的損失,一些雇主只會在被引薦的候選人通過試用期之后才支付獎金。
制藥公司阿斯利康已著手尋找最佳方式,將技能人才短缺的崗位和被引薦的候選人進行匹配。阿斯利康沒有全都采取引薦計劃,而是邀請員工,特別是那些處在技能短缺領域的員工,報名成為“人才探子”。他們隨后會得到一本在線雜志,其中強調了招聘的優先條件,并提供如何提高交際能力的小貼士。例如,“人才探子”要學習如何發現并接近有才華的人。而且要學會識別那些潛在的候選人,盡管這些人暫時只是從外部觀察公司,并且他們近期可能并沒有找工作的打算。
阿斯利康的市場公關經理耶斯·錢斯表示,該公司已經摒棄了“朋友和家人”的招聘方式。在阿斯利康大約有15%的員工是“人才探子”,他們從工作或業務伙伴那里或名聲不錯的人中尋找人才。在阿斯利康看來,在試用期之后再支付招聘獎金的做法,等于是管理層在推卸責任。“‘人才探子’的工作是擴充候選人才庫,”錢斯強調,“作為一家公司,做出正確決策并為員工提供獲得成功的條件是我們的職責。”
(譯自2007年4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作者艾麗西亞·克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