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性難題。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就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存在不同的問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矛盾凸現,巨大的人口基數等諸多因素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筆者通過對我國當前就業問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分析,提出一些解決就業問題的意見。
就業難題
● 經濟增長率和失業率同步上升。菲利普斯理論認為,失業率與工資增長率,或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此消彼漲的反比關系。這是西方國家政府治理失業和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但我國的實踐卻與此相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增長率和物價都呈上升趨勢時期,城鎮失業率卻并沒有降低;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降低時,城鎮失業率依然在上升。
● 隱性失業問題嚴重。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經濟增長速度,忽視投資效率,積淀了大量的富余人員,等于國家用大量的投資資本把失業者養起來。盡管目前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大量富余人員下崗或失業,卻依然有大量的富余人員存在于國有和集體企業及事業單位,如果加上沒有被列入失業統計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我國目前隱性失業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 “偏好”就業引發長期失業。靈活的用工制度使企業在大量職工下崗的同時,可以雇傭大量廉價的臨時工。臨時工以農民工為主,費用低廉,聘用自由,無須保障,因此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外來務工者遠比下崗工人多的現象。這說明原有的城市企業職工更多地偏好有保障和高工資收入的工作,而放棄已經出現的低工資就業機會,造成許多下崗人員長時期處于失業狀態。
● 實際失業率高于登記失業率。首先,我國對“失業人數”與“勞動力資源總數”統計的口徑不一致。法定的退休年齡為男子60歲,女子55歲;但統計失業率的上限年齡為男子50歲,女子45歲。這樣,男子大于50歲、女子大于45歲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就沒有統計在失業人口中。其次,我國失業人口以是否在當地就業管理機構登記為準,而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失業人員沒有履行登記手續。第三,我國對失業率的統計是以城鎮職工為對象的,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則不在統計范圍內。
主要矛盾
一是精簡分流人員與充分就業的矛盾。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國有企業減員增效改革、機關事業單位精簡人員等,都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分流人員。國有和集體企業已成為勞動力凈流出部門,加上近年來鄉鎮企業效益整體下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就業形勢極為嚴峻。
二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結構不對稱的矛盾。在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外來壓力下,一方面促使企業產品和技術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導致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的需求逐步飽和,對新增勞動力需求下降,職工下崗失業在所難免;另一方面,許多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先進機器設備的應用又驅逐了大量的普通勞動力。從而出現結構性失業與勞動力短缺并存的現象。如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中,就出現了高級技術工人供給嚴重不足的狀況。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與增加就業的矛盾。在均衡的工業化過程中,就業的主要增長部門是服務業,但服務業的發展取決于制造業對它的帶動。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給發展中國家的同時,將附加值高、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鏈條留給了自己,而如果發展中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不能帶動服務業的發展,也就不可能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就業問題。當前我國就業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結構調整滯后,當勞動密集型產業因市場和技術因素失去發展勢頭后,沒有及時發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從而帶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開拓新的就業空間,致使總就業增長趨緩。
四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促進就業的矛盾。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種體制性弊端使城市化進程緩慢,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有著大量的過剩勞動力。隨著我國發展“三農”戰略的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而城鎮的就業崗位難以滿足這種就業需求,因此又帶來了新的就業問題。
對策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就業還是失業,都是市場經濟作用的結果。現在的問題是,就業崗位的增加速度越來越趕不上經濟擴張的速度。所以,必須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出發,遵照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選擇能夠與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就業發展戰略。
1. 擴大國內需求,以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各級政府應始終將促進就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任務,將控制失業率列入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在增加基本建設投資的同時,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以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并通過產業政策的調整,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就業容量比較大的服務型企業。同時積極發展集體、私營、個體等多種所有制經濟,開發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廣泛增加就業渠道,不斷提高社會就業水平。
2. 健全就業培訓體系,保證勞動力技能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勞動力市場的供求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場的供求,不同行業的勞動力具有潛在的替換能力。勞動力有學習的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使同一勞動力具有多種技能,從而使傳統行業的過剩勞動力在新興產業中找到位子,重新就業。失業實際上是勞動力轉移所需要的學習、培訓和尋找新崗位的一種狀態。政府的作用應是建立健全社會就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的從業技能,適應不同企業的需要。
3.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和提供更多的實用人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既需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也需要生產一般產品的普通技術工人。但長期以來,我國的高中等教育忽略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就了相當數量“高分低能”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實際需要,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國家應加大職業教育的辦學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多種力量從事職業教育,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設置專業,采取“訂單制”等多種模式,培養更多更好“適銷對路”的實用性人才。
4. 制定城市化發展長期戰略,促進勞動就業結構的同步變化。我國從1952到1978年的26年間,第一產業產出比例下降了22.4個百分點,但第一產業勞動力的比例只下降了9.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第二產業的產出比例卻增長了27.3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就業結構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動。從1978年到1997年,我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例下降了23.9個百分點,但第一產業的就業結構嚴重滯后的現象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使我們必須面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長期巨大壓力。我國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如何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同步發展,包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完成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
5. 實現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保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保障省級統籌,限制了勞動力在省際之間的流動。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的實施經驗,早日實現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全國統一、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作者:胡立杰,遼寧大學國民經濟學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