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一家企業上班,每天至少工作10小時,周六、周日也不得休息,弄得疲憊不堪。一天,一個在外企工作的同學告訴我:他的法國同事又回國度假去了。他介紹說:法國人的節假日特別多,加上雙休日,一年里可以有180多天不干活兒。聽到這個事,我很是羨慕,可后來又不禁心生疑問:一年里一半時間在休息,他們的國家何以維持長久的繁榮?懶散的法國人民,干一天休一天,憑什么還能開小車、住別墅、聽音樂會?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這樣勤勤懇懇,賺的錢為什么只是人家的零頭?
過了多時,一個搞技術的朋友,無意中談起一件事,讓我對上面的疑問有了一絲感悟。他們的工廠與法國人合作生產一種機器,其中一個關鍵的易損零件是對方的技術機密,中方無法生產,只能購買。這個小小的零件制造成本不過500美元左右,但其售價卻高達25000美元。為了別人的一項專利技術,我們需要在每一個零件上多付24500美元,這就是專利的力量,知識的昂貴。我終于明白為什么人家可以悠哉游哉地度假而我們必須沒日沒夜地加班了——同樣25000美元,法國人只須制造一個高科技含量的零件,而我們得生產7650雙鞋子或100000雙襪子。
在21世紀,具有創新能力的知識型員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要素,這已成為企業界的共識。共識的形成,原因也許很簡單:每當擁有一個自主知識產權,每當產生一個知名品牌,每增加一分研發能力,企業就會免受他人一層“剝削”,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這真是一個不難懂的道理。然而,一份統計報告卻讓我們無法樂觀:在被調查的22276家我國大中型企業中,開展研發活動的僅占30%,建立技術開發機構的僅占25%。這些企業的R&D(研發)平均支出僅為銷售額的0.75%,而在發達國家,這項支出一般在銷售額的3%以上,全球500強企業則達到5%~10%。可見,共識還沒有變成“共為”,拿出資金、騰出精力、開辟天地讓知識型員工有所作為,遠遠沒有掛在嘴邊的漂亮話那么普及。
德魯克說:“20世紀管理的最大成就是使體力工作的生產率提高了50倍,而21世紀管理的最大的挑戰則是:如何提高知識型員工的生產率。”作為從事HR工作的你,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協調上下關系以增強對知識型員工的重視程度,了解、激勵他們,把這些專業迥異、個性突出、特立獨行的員工放到合適的位置上,組織成富有活力、善于創造的團隊。從更高的意義上說,知識型員工在企業中的自我實現,不僅與企業逐利的目的有關,也關乎每一個中國人的幸福。因為,中國人要從整體上擺脫工作累、賺的少的現狀,絕不能靠簡單勞動的重復疊加,不能靠傳統意義上的手勤腳快,而要仰賴于科學的進步、技術的創新、智慧的閃耀,仰賴于知識階層的真正崛起。
錢多,假長,活兒輕——這個美好的理想需要漫長的過程,但值得期待。在這個過程中,請記住,作為一個HR工作者,你讓知識型員工感到的每一絲溫暖,對他們付出的每一份用心,都與全社會的共同福祉密切相關。這,也正是HR工作的神圣意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