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教案是教師對一節課初步的理論上和方法上的預設。隨著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深入,教案的內容、格式也在悄然地發生著變化,很多新型的、具有個性特點的教案在不斷涌現并得到廣大教師的關注,教案內容也得到很大的充實。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教案設計越來越復雜,教學目標涉及到很多領域,教案看似完美,卻忽略了預設與課堂實踐的銜接、忽視了教案針對不同對象、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教學主體的可變性。本期焦點問題老師們圍繞此問題進行了討論。
一、當前體育課教案存在的問題
1.教案形式千篇一律,過于注重形式
現在體育教師的教案形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模式化的。不光是體育,其它學科都是統一規定格式,書寫教案的程序一律整齊劃一,有些干脆采用表格式教案,凡是表格里設有的內容,無需考慮學科特點、學生因素、體育教師的教學經驗,都得一一填寫。即使本節課老師、同學覺得上得效果不錯,但“存在不足及改進措施”這一格也要牽強附會地去填寫。
這種對教案形式的模式化、僵化要求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教案統一為學校領導進行教學管理、檢查和評估提供了便利。這些教案,從導入新課到布置課外作業,從教學內容到重點難點,從體育教師引導到學生游戲活動,從提出問題到可能出現的答案……大到總體結構,小到一句話都不能少。更何況一些地方為體育教師印刷了有固定格式的備課本,體育教師備課成了按格填空,填滿即止。領導檢查也僅看是否符合規范要求,環節是否齊備,抄寫是否工整,能否做到一節課一個詳案等。
2.抄教案、補教案現象嚴重
當體育教師的教案在僵化的教學常規管理下成為一種“應景之作”的時候,出現抄教案、補教案等虛假現象就不足為怪了。目前,體育教師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抄同專業體育教師的,或網上全盤下載。有時一本教案去年用了,今年用,明年也許還要用,只要教學科目不變,教案也能實現“終身制”。教學方法一成不變,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還有個別體育教師為應付檢查補“教案”,還美其名曰“亡羊補牢”,正所謂“翻翻課本就上課,教案留在課后寫”。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單純依賴教參,編寫教案缺少源頭活水。有些體育教師,尤其是一些老教師,備課只認教參,成為教參“虔誠的崇拜者”、“忠實的執行者”。他們把教參內容絕對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曾經聽過一節體育教學課,教學內容為過障礙,體育老師為了讓學生做出教案中事先設計好的“跨”過樹樁動作,反復啟發誘導,甚至用動作示范,但還是有學生做出了“繞”過樹樁動作,由于是觀摩課,急得這位體育老師無所適從,就這一環節,老師耽誤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課后,我問這位老師,“繞”過樹樁動作比“跨”過樹樁動作更合理,你為什么一定要用“跨”過樹樁呢?他說,這節課的教案基本上是按照一些教案集錦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沒有辦法改變,上課的每一步驟要按教案設計進行,所以當有時學生配合不好時,這節課可能會上砸。
應該說備課參考教參、優秀教案沒有錯,但在備課時,體育教師對教參應做去粗取精、去虛求實的加工處理。教參僅是素材、例子、資料庫,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備課法寶。在日常教學中,有的體育教師常會照著抄來的名師教案“宣科”,學生的思路跟不上,老師就“生拉硬拽”,將學生繩之以“案”,此時的學生和體育教師都成了教案的奴隸。
3.教案與教學“兩張皮”
有體育教師在談到教案對教學所起的作用借用一位書法家的名言這樣說到:“下筆之前心中要有字,下筆之后心中要無字”。心中有字才能中規中距,心中無字才能瀟灑自如。教學也是這樣,課前要精心謀劃,做到心中有數,但在課堂上又不能死守格律。教學過程中老師使用教案的方式是很靈活的,教學不一定要按教案一步一步地進行,他可能在自己的頭腦中不斷地改變這樣的計劃。比方說學生有時對某個動作的理解上可能和你所想象的不一樣,這就需要你去調整、隨機應變。但是不管怎樣計劃還是要有的。
教案作為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設,其本身就帶有諸多理想化的色彩,在具體的教學情景中可能會遇到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案與教學是彼此分離、互不關聯的。但在當前體育教師的教學中,教案與教學經常是完全互不相關的兩張皮,教案對教學起不到指導、梳理、反思的作用,教學也可以不需要教案開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還是管理者對教案的要求過于機械、死板、形式化,體育教師為了應付檢查,為了書寫一份管理者滿意的教案而使教案的編寫成為一種形式,教案編寫并沒有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另外,還應該看到,教案在課堂教學中作用的不斷消解除了上述管理的原因外,體育教師自身對其不夠重視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多體育教師坦言:“只要教材不變,憑借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不寫教案完全可以上課”,翻翻教材就上課,教案等到課后寫的現象也十分普遍,但可以想像這樣的課堂必然是十幾年如一日的“復印課堂”,不利于學生的發展也制約了體育教師自己的提高。
二、策略與建議
通過以上對體育教師教案存在的問題和分析中可以看出,體cgxILmJsEhokymZ2TCrIKw==育教師的教案發生了“異化”,教案與教學脫離,其本應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性工具,卻壓抑乃至束縛了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傳統教學觀指導下的教案設計,也逐漸暴露出不合理的因素。下面就體育教師教案存在的問題,結合教案本來的價值、作用,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議,希望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1.科學管理教案
1)教案有“案”無定“案”,給體育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
體育教師是否擁有相當程度的專業自主權,是衡量體育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從理論上講,體育教師是學校生活的主要參與者,影響著學校發展方向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決定,在課堂教學情景中體育教師更突出地具有課程與教學的自主權,外部過多的干擾只會阻礙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所以,學校對教案的形式、內容各方面應給予體育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就最常見的文本教案而言,對不同的體育教師應注重其差異性,根據體育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教案的詳簡做不同的要求,對于年輕體育教師而言,學校鼓勵其編寫一份較為詳細的教學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而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由于熟悉教學內容,能夠很好的駕御教學現場,教案的形式、內容應是多樣化的,可寫“提綱式”教案、“卡片式”教案,甚至是無形的“腹案”。
2)認清教案與備課、編寫教案與使用教案的關系
教案不等同于備課。體育教師的備課需要體育教師付出大量的腦力勞動和心血,教案也不單純是體育教師在課前寫在教案本上的那個書面計劃,教案的研制是體育教師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知識水平、個性差異來重組和改造、增減課程內容,“活化”教材的過程。這其中包含了體育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對學生特點的把握。而最終形成的教案文本可以是詳盡的也可以是簡略的,這要視體育教師的經驗、能力而定。單純地檢查體育教師最終形成的文本教案,很難把握體育教師備課的全過程,難免出現偏頗。
同時,也應看到編寫教案與使用教案也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教案不是照本宣“案”,而需要用自己的教學智慧使教案“活”起來,好的教學方案只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并不等同于有效的教學。學校應在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方面下工夫。相應地,學校的管理、評價工作應為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一種校內支持條件,營造良好氛圍,而不應對一些繁文縟節做過細的要求、規定。
2.改革教案的內容與模式
1)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案
現在,教學要求要發揮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精神,要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要實行啟發式,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備課時多從學生方面著想,多考慮一些引導性問題,多預測一下學生可能產生的學習障礙。因此,大段大段抄書式的詳案就遠不適應這種教學新情況了。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案設計應首先著眼于學生學習的實際的起點,在了解學生是否具備了進行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有關知識、技能及態度的基礎上確定適應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起點。其次要編寫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目標,改變空洞、抽象的表述,明確指出學生的學習結果應該是什么。同時,還應該用體驗性、過程性的目標表述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最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應著眼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激勵和幫助,不宜劃分成功者或失敗者,主動考慮具有不同知識和能力結構的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下一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2)教案的功能應從“一本專用”向“一本多用”轉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體育教師的角色從“傳道、授業、解惑”向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轉變,要求體育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不斷充實自己,成為課程改革的共建者,教案也相應向教學資料夾、教學反思集、讀書筆記本、教學日記本方面轉變。倡導體育教師在備課中學習,在學習中備課。在鉆研教材中,閱讀資料,摘抄筆記,反思教學,努力營造一種學習化的校園文化,體育教師把學習滲透在工作的點點滴滴,融合在備課的過程中,讓學習變成每天的必備課,成為每個體育教師內心的需求和享受,伴著自己的專業發展,廣泛閱讀,積極學習,在備課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
3)注重教案的動態性和彈性化
美國著名后現代主義課程理論家威廉·多爾認為課程展開過程中需要有“適量”的“不確定性”、“模糊性”、“無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中,師生共同面對一個生生不息的世界,學生真正能體驗到理智探險的愉悅,也能毫無顧忌地批判與存疑;師生在相互作用中進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教學目標能得到創造性的實現,課堂也就成了一個有豐富內涵的個性表演的舞臺,成了“一方智慧飛揚”的天地,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能夠充分的張揚和獲取。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指導下,教案要改變以往靜態封閉的模式,注重其開放性和動態性。因為根據課堂上學生學習反饋情況,“靜態教案”中原先設定的“教學起點”可能不是實際的教學起點,原先設定的教學難點可能不全成為教學難點或還有新的教學難點等等。因此,教學方案必須要從以顯性為主轉向以隱性為主,使教案能成為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有利于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可持續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動態方案,給學生的即興創造和師生互動留有空間,真正把新課程的教學觀念滲透在體育教師的教案中。
另外,新課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但并不意味體育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教學方案中留有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比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態的分析基礎上,目標應有“彈性區間”;再如教學過程的設計應通過不同的活動、練習、游戲體現教學的豐富內涵,通過策劃教學行進中的體育教師活動,相應的學生活動,組織活動的形式與方法,活動效果的預測和期望效果的假設,師生間的互動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綜合的、富有彈性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