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已頒布實施6年了,它給出了現階段以及以后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實施建議,較好地推動學校體育教學的發展,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從課程目標、學習領域、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到學習方法、課程學習評價無不給學校體育工作者全新的理念。與以往的每一次學校體育改革相比,這次改革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是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變革。但如果結合體育新課程的實踐過程,對《標準》進行認真研讀、反思,就會發現《標準》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著體育新課程下一步更好實施。因此,對《標準》修訂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見,謹為學校體育界同行參考與指正。
一、課程領域目標存在問題與修訂建議
針對體育學習領域內容如何分類,學校體育工作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劉昕[1]認為新課程雖然實現了課程目標的多元化,但目標分類的“雙線”標準,極易導致五個學習領域之間在概念內涵上的交叉,無法體現目標分類的區分性,從而使得目標在細化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分類障礙。任大全[2]研究是可以將運動參與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領域目標合并,對于不同水平運動技能提出相應的運動參與層次目標。
專家學者的研究為我們對課程領域目標的思考開拓了視野,筆者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對課程領域目標反思,即就分類內容進行具體的研究。《標準》第2頁強調課程價值中包括了“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 但是,在體育新課程五個學習領域目標中,能體現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只有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兩個領域,而在《標準》第7頁這兩個領域中只是強調的“重視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和調節情緒的能力”,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我們都知道學校德育的目標不僅包括學生的個性心理素質和能力、道德品質,同時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目標不僅讓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具有誠實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等品質和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更需要學生能夠熱愛祖國,擁護黨的社會主義;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志向。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體育新課程價值中提出了對學生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在課程的領域目標中,只是強調了學生的個性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的培養,對待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觀念卻沒有涉及,也可以說在體育新課程領域目標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因此,建議第7頁社會適應領域目標改成:
(1)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精神;
(2)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集體主義和體育道德;
(3)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二、教學內容存在問題與修訂建議
1.城市化現象突出
《標準》有些水平目標和達到水平目標時對學生提出的若干活動建議或內容建議,要么是存在城市化現象,缺少農村學校達成的水平目標;要么就是對農村學校來說沒有達成的意義。
下面列舉《標準》中的部分目標表述,不難看出:在《標準》中突出對城市學校學生的學習指導和要求,對農村的學校學生有所忽視。(表1)首先就“社區”而言,雖然社區的組成有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可是從所有的關于“社區體育”研究文獻中我們發現,社區體育研究的范圍全部是城市社區體育,沒有一篇研究社區體育的文獻是研究農村社區體育的。同時,在《2000-2010中國體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明確用“社區體育”表述城市體育,對農村體育用“鄉鎮體育”進行表述。不難看出,社區體育給大家形成的概念是指城市社區體育,基本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認識。其次,就全國而言,水平三和水平四的學生80%左右是農村學生,農村的“社區體育”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等諸多原因的影響,開展情況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社區體育可以說基本是空白的。而強調了社會適應領域水平三學生的水平目標是“表現出與社區活動的聯系”,達到水平時學生能夠“說出或寫出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情況”、“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如校外體育俱樂部、培訓班等”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農村社區體育現狀了解不到位,也就造成課程標準中忽略了廣大農村學校和農村學生現象。第三,就“水平四運動技能領域”的“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而言,更是體現出城市化的跡象。對農村的學生來說,野外活動技能主要是受長期生活和生存環境的固有影響,造成農村的學生對“了解在野外識別方向的一般知識和方法”、“野外常見的運動方法,如游泳、自行車、滑冰、滑雪、劃船等”,根本不需要通過體育課的學習來掌握,相反多數是長期的農村或山區、江河湖區生活閱歷形成的,更有可能的是學生的野外活動技能有時比來自城市的體育教師還要好。因此建議這部分內容進行如下修訂:

(1)水平三社會適應領域的水平目標:表現出與社會活動的聯系。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如校外體育俱樂部、培訓班等;說出或寫出參加社會體育活動的情況。
(2)水平四運動技能領域目標:自身生活環境以外活動的基本技能。水平目標:在有指導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各種體育活動。達到該水平目標時,學生將能夠:了解在城市或野外識別方向的一般知識和方法;學會一兩種野外常見的運動方法或新興體育活動,如游泳、自行車、滑冰、滑雪、劃船、街舞、健身操等;參加有組織的活動,如野營、遠足、登山、旅行等。
2.選擇教學內容基本要求表述不準確
《標準》第34頁對選擇教學內容提出5條基本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和性別特征;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生興趣;具有健身性、知識性和科學性;對增強體能、增進健康有較強的實效性;簡單易行”。第1條和第3條科學性,第4條和第3條健身性表達的意思明顯是相同,用這種性質要求和內容要求同時并列使用,一般是不宜采用。同時,《標準》研制者對教學內容選擇進行的解讀是“健身性、科學性、興趣性、實效性、簡易性、地域性”[3](124-128)。因此建議此段改成:
(1)利于增強學生體能、增進健康;
(2)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年齡和性別特征;
(3)運動形式活潑,能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4)結合本地、本校實際,簡單易行。
三、學習評價存在問題與修訂建議
學生學習評價作為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因為學生學習評價集中體現著課程的基本理念與價值取向,影響課程發展的方向。但在《標準》中的評價部分,顯然是一個薄弱環節。盡管已經在《標準》中談到了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形式,但對于我們基層的廣大體育老師來說,在實踐層面的操作還有很大疑惑。
首先,雖然《標準》第42頁學習成績評定內容很具體地明確了“體能、知識與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4個內容,但存在的問題是沒有說明4項內容在評價時的權重。哪一方面是評價的重點、哪一方面的評價參考不明確,這種做法首先是給學生學習評價帶來困難,更嚴重的是模糊了教師的教學重點,使教學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體育與健康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那么“身體練習”情況就應該是學習評價的重點,作為課程來說就要對學生學得如何進行評價。因此,建議在學習成績評定內容中增加各項內容的權重,從體現體育新課程性質角度來看,筆者以為,體能和知識與技能應該是學習評價重點,權重要在70%以上。
其次,缺乏具體的評定標準和方法。《標準》第42頁學習成績評定標準中,只說明了“體育成績評定中可參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運動技能成績評定,可采用定量評定與定性評定相結合的方法進行”,43頁的評定方法 “建議1-2年級采用評語制,3年級至高中三年級采用等級評定制,也可將等級評定與評語式評定結合使用”。這里存在的問題有:運動技能的定量評定標準是什么?等級評定采用幾級,是優、良、中、不及格,還是A、B、C、D、E?定性評價把握的難道大,一是現在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一般授課8—10個班左右,面對的是幾百名學生,對每個學生定性評價是否客觀?二是在定性評價中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權重是多少?每個領域中評價重點又是什么?例如,情意表現的評價內容主要有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中自信心和意志表現3方面。但在對情意表現進行具體評價時,應以哪一方面為主,對這3個方面的評價又用哪些具體指標或行為表現為依據,在評價標準和方法上都缺乏對應的尺度的措施。這就進一步增加了評價體系操作的難度。因此,建議在評價標準和方法中,進一步明確等級評定用優、良、中、不及格及其標準,明確運動技能領域定量標準和不同水平不同領域定性評價具體的標準和方法。
四、《標準》中案例存在的問題與修訂建議
1.《標準》列舉案例少
整個《標準》中只在第38頁和第39頁列舉2個案例,這兩個案例都是水平四的。整個《標準》是針對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只列舉初中部分案例,缺乏小學和高中階段案例。因此,建議增加小學和高中階段教學案例。
2.案例的內容單一
《標準》中列舉僅有兩個案例只是對學生心理健康和適應能力的關注。可能是《標準》的研制者認為這兩個領域是過去體育課程中沒有,所以才有意識單獨列舉這兩個領域教學思路和方案供大家參考。問題是這樣的案例往往給基層體育教師造成這樣的錯誤認識: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領域的教育是可以“獨自”和“直接”進行的。《標準》研制者在對學習領域劃分解讀時,也承認“運動參與、運動技能學習領域是學生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達成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應通過運動技能的教學和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方式實現其他學習領域的目標”。[3](43頁)所以,筆者建議在《標準》中增加在運動技能學習中促進心理、社會適應發展方面的案例。
3.案例本身存在的問題
學習目標表述不準確,第1個案例學習目標是“增強個人自尊和自信”明顯和《標準》研制者倡導的“可操作性和可觀察性”的學習目標相背,這個目標不利于學習效果的反饋和檢測。雖然在《標準》38頁中用“案例只是提供了一種教學設計思路和方案,不是完整的教案”對案例進行解釋,但考慮《標準》本身的嚴肅性、指導性,筆者建議這個案例學習目標修訂為:在練習過每種障礙時,能反復嘗試練習,并順利通過。
《標準》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得以動態完善,在探索的進程中不斷得以反饋與糾正,只要在課程改革中堅持理性精神,發展中不斷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實事求是,善于反思,直面矛盾的解決,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廣泛吸收社會各界的不同意見,相信體育課改定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昕.我國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改革與重構 — 兼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6(11):1529—1532.
2.任大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產生與存在的問題分析[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97—100.
3.季瀏.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4.教育部.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