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從2007年第2期“專題特約”欄目刊登關于學生體質下降的一組文章后,反響十分強烈,不少讀者提起了手中的筆,抒發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都是奮斗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者,親眼目睹了學生體質下降的實例,他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本期我們榮幸的看到了湖南師范大學龔正偉教授的“不在場”分析,他將不在場的因素進行了明確有效的責任區分,為責任教育和責任督導與落實提供了基礎。浙江杭州拱墅區教研員管水法老師以及韓英靈、裘松杰老師也從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翻閱近期的《體育教學》等雜志,參閱近期的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方面的論文,拜訪國內外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專家,深入中小學校觀察中小學學生生活,環視農村和城市社區狀況,感受中國社會的變遷,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不在場,是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根本原因!
一、不在場,即教育者的缺失與缺位
不在場之重要表現形態有三:
?。ㄒ唬┦紫仁羌议L不在場。
家庭是青少年學生身體健康的第一保障。但是在當代中國,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負有第一責任的學生父母很多都不在子女身邊。在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是長年漂泊在外,或是早出晚歸,一年基本沒有多少時間進行親子教育,而留守祖輩又基本缺乏健康地教育孫輩的能力——大多地只是吃飯養育而已。在城市,很多父母早已養成摔錢給上學子女外出吃早飯的習慣,學生或來不及吃,或吃垃圾食品,或干脆不吃。在本人女兒上小學和初中以來的七年時間里,我有意識地觀察了眾多城市中小學校學生早餐狀況,簡直是觸目驚心:學校門口那一堆堆、一隊隊學生吃的既不營養,也多不健康??!我們中小學生吃,吃出了肥胖,吃出了營養不足,吃出了疾病。環視城鄉,麻將,永遠是國人的最愛。工作、應酬、娛樂,有多少人能夠在晚上兒女入睡前回到家庭,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子女需要父母準備早餐的時候在呼呼大睡!無論城市鄉村,不少家庭一天甚至一周難得有家長(尤其是父母)與孩子同桌吃飯,更不要說與孩子同時進行體育活動,身體力行地進行體育與健康教育了。青少年學生飲食不科學,就繞過了保持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第一道屏障,而難得有時間呆在一起,就無從談起對子女進行身體力行的體育活動督促與教育。
?。ǘ┢浯问墙處煵辉趫?。
“有學校管著呢!”——家長們放心地將自己的寶貝交給了學校,交給了老師。但是學校和老師能夠盡力維護和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嗎?一個字——難。通學,上學路上就算鍛煉了,早操也就無從談起;寄宿,大多學校取消了早操、早鍛煉,不少示范性中學早上還有一節課呢!那么課間操和課間休息時間呢?缺少或無人督促?。∧憧茨菍W生做操比老年人散步、摔手的活動量還輕還少,組織不到位的學校,課間操完了還有學生沒有下樓呢!時間有限啊,要注意安全啊,學生不能一下子都跑到操場去,況且還要排隊上廁所呢!課余體育活動呢?學校不給體育教師不計工作量,安全事故要老師負全責!就此一個理由,就令無數學校的課余體育活動處于無人督導的狀況。于是,大多體育教師將眼光投向了課外運動訓練——運動訓練成績畢竟是學校和體育教師的門面啊,學校無論如何得抓一抓的??墒钦n外體育訓練要比較大和相對集中的投入,于是學校體育只能盯著極為少數的體育“尖子學生”了!學校普及性的訓練活動無人關注,課外(不要說一小時)的活動有名無實,每周2-3次體育課堂鍛煉的效果極為有限。體育教師將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水平”訓練,以及越來越多的虛化的教學研究和教育改革中,一個字——忙,一句話——擠不出時間與學生多接觸,給每個學生解決實際的體質健康問題!家長們有意無意的期望也就這樣落空了。數百萬人民教師、數十萬中小學體育教師、數萬高校體育教師,要協同起來了卻的是二個億多在校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問題,何其重要,又何其難也!
?。ㄈ┢淙菍W生不在場。
這是最可怕的“不在場”。升學考試課程學習的壓力與甚至是擠壓,早已經使得學校體育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運動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上完課、自完習,幾乎沒有多少運動時間了,況且也不可能在學校運動了——學?!翱招!钡臅r間到了——很多學校怕擔不起無人督導時發生意外事故的責任,以“空校時間”的名義將學生全部打發出學校,這樣肯定最安全!回到家里,社區周邊幾乎就沒有“場”,有也來不及去活動活動啦——家里急著叫回去吃飯啦,吃完飯還有一大堆作業呢!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或者參加完成這個哪個補習班(就是缺少體育班)后,終于迎來了“自由”??墒呛⒆舆€小啊,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有畢竟有限。于是乎虛擬的網絡世界、電視(雖然可能看的是與體育有關內容)等成為了中小學學生的親密朋友。運動的負荷越來越小,運動的間隔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弱不禁風!
二、為什么不在場
上述所揭示各方僅為表征,深入分析,其實主要是各方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落實不到位、不在場。講責任,首先是要有責任心。什么是責任心?我想責任心應該是由心底發出的一種自覺自愿的心態,轉化到行動上就是青少年學生的教育我有責任去管,有義務去做,不做違背教育法規制度的行為。責任心可以關注的程度、投入的程度和付出的程度來衡量。我們講應有教育責任心,從狹義來講,是一種精神、態度;從廣義來講,是教育行為上的直接體現。由此可見,責任既是一個情理問題,也是個法律問題。背責任既是家庭和教育倫理道德的滑落,也是在教育上的瀆職。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學生問題上,主動的不在場要受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被動的不在場也要受到社會發展中不斷發展的、新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的調校??傊趫黾仁恰皯敗?,是道德要求,也是必須,是法律規范化要求。如果教育各方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缺乏責任,于情、于理、于法都通不過。
青少年的素質教育與發展問題,各方面力量都要“臨場”——而且應當是與學生(子女)“共同在場”,身體體質健康教育尤其如此。堅守身體共同在場,是對付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下降的第一道防線。在國外諸如歐美,對父母的長期不在場,既有道德的譴責,也有剝奪父母監護權利的法律規定,非常嚴厲。在我國,常言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化,師之惰”?!斑^”與“惰”既是道德的評監,也蘊涵使用法律的尺度。我國《教育法》、《體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就更不待言。
以往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社會教育)都是有身體的,或者說都是身體在場的。個體一出生,父母對其呵護有加,正是在“肌膚相親”中,關愛的種子生根發芽。學校生活中,師生、同學面對面的互動,是家庭關愛傳統的延續,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肌膚相親”。回憶我們在七十年代上小學,雖然學校條件簡陋又艱苦,現在看來仍然是幸福的啊,基本由父母大人陪伴,課業負擔不重,老師的水平雖然有限,但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心強,學校內外也可以隨便你“玩”;八十年代中學和大學“寄宿”,從早到晚老師都督促你鍛煉,體育達標絲毫不能馬夫;九十年代初參加工作,雖然還要輔導學生早操晚鍛煉,但是要求越來越少,后來學校逐步取消了早操和課外體育鍛煉輔導。看看現在,社會發展了,生活條件好了,教育條件好了,教育各方越來越多地不“臨場”了(包括應試教育對體質健康的輕視乃至忽視)。青少年學生體質不升反降,確實有我們教育各方越來越少在場的“貢獻”??!如果青少年學生體育缺乏在場性,使“活的教育”(體育是活的教育)賴以生存發展的師生、生生、父(母)子之間的面對面互動消失,使人際交往的“第一通道”關閉,青少年健康目標就不能有效達成。家庭教育提倡第一監護人在場(人在、心在),學校教育要提出一個基本原則——“在集體中進行集體教育”,都是基于要加強教育者的在場性和在場的責任心。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說,大學不是因為有大樓,而是因為有大師。而每個有大作為的大師不光是他的本事大,首先是他的責任心大。責任心大,社會才給他提供更大的舞臺。任何一級的教育責任都大,都是對學生健康成長負責,在此一點上并無高下之分。依次,各級各類教育都要無私奉獻,要認真地擔擔責任。這值得我們教育各方深刻反思。
三、如何才能做到各方都在場并負起責任
必須進行責任區分、責任教育和責任督導與落實。青少年學生既是家庭的成員,也是學校的學子,但都是社會人。因此,對其健康發展的問題的解決,首先是要明確地區分教育的責任,其次是要對負責各方面進行責任教育,然后則是要協同力量將責任落實。
對于健康責任的區分,無疑家長是第一和首要的。實施健康教育,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因為家長和學生在情感、利益等方面與學生聯系最密切,對學生的影響也最大。實施健康教育,家長責任重大。如果說是應試教育壓垮了學生的身體,那么其壓力源也主要是來自家庭和家長。家長的放任不管或是溺愛,或是“望子成龍,望子成鳳”的高期待,將導致青少年體育活動量嚴重不足或超載,生活方式的去健康化,甚至基本體力勞動的消失。長此以往,孩子的身體當然會一步步滑落至危險之境地。
學校無論公立或私立,均為教育之公器,對學生體質健康負有重要的責任。學校責任不僅僅是因為學生交納了學費,還包括,教育的財政撥款來自納稅人,從而又是一項公共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的任務,教師的責任,就是教書育人。學生成才首先要成人,離開良好的道德品質,離開健康的體魄,學業成績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礎教育的責任,說白了就是要打好學生做人成才的基礎。而這個基礎的基礎,即是“健康第一”!要盡到這一責任,學校及教育者首先要確立為國全面育人的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要走出“應試教育”的怪圈。按照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就是“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學校教育,既要矯正和彌補家庭健康教育之不足,還要為學校教育后健康做準備。面對青少年學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應試教育”,學校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其責莫大矣!
當然,學校不是一個封閉的場合,社會、家庭的因素可以消解教育的成效,這就讓教育責任的認定更加復雜。但是,一旦給了學校責任的壓力,教育者就會主動地改進教育,并尋找克服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的對策,這是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和機遇。
社會方面,政府(社區也是一級政府)的領導責任尤其不可推卸。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而青少年學生是社會的希望與未來,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承載能力決定著我們的未來發展。政府除履行法定的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責任外,還應在以下三個“延伸健康教育”方面負責:“監管行為責任”——制止網吧、小食品販等危害留守青少年兒童健康的不道德行為;“支持引導責任”——引導社會各界關愛、資助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委托責任”——授權學?;虻谌秸归_課外體育活動服務平臺,合理收費、發放補助。政府負責也不是指包攬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的一切,該家庭承擔的生活照料與延伸教育這一塊,政府不能也無力“包辦”。但應支持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建立學生綠色公寓、食堂與網絡、協調農民工輸入數量大的城市對口支援輸出地青少年兒童教育、依法督促社區體育活動場所的建設與開放,等等。教育不公是社會最大的不公,對全體青少年學生公平的健康教育,社會和政府其責莫大,其功亦莫大矣!
至于青少年學生,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意識要增強,保護、發展、提升自我健康的意識也應當能夠與日增長。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可以說是對家庭、對社會最大的負責了。學生以學為主,“學”包括健康的知識與技能,亦包括參與有益的增進健康的活動。當然,這需要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體力行的訓練。知行合一,是健康增進的唯一途徑。知行合一,就是青少年學生自我健康教育的責任?!安唤涳L雨,怎見彩虹”的道理學生似乎都懂得,不付諸行動,就不是真知!
進行了明確而有效的責任區分,就為責任教育和責任督導與落實提供了基礎。由于責任教育、責任督導與落實轉入了另外一個更為復雜的論題,我們就暫不在此文論述,也期盼就此論題與大家爭鳴。
?。ê蠋煼洞髮W體育學院4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