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7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中小學要認真執行國家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其中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全面實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天上午統一安排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開展集體體育活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提出每天鍛煉1小時的具體要求并抓好落實。各級學校都在積極的響應,貫徹中共中央7號文件精神,具體的落實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但我們了解到有部分學校在時間的安排上還不是很科學,出現以下一些形式主義現象:
現象一:體育課時安排的隨意性和不科學性
有些學校長期不能達到教育部要求的體育課時,這次中共中央7號文件的頒布實施,學校領導又未能很好領會文件精神,對增加的體育課時采用隨機安排,哪里有空余課時就把體育課時安排在那段時間。我們觀看了幾所學校發現有些班級的體育課全大都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節課,或是下午的第一節課,或是其它科目中“剩下”的時間里。
另一種現象是雖然在課表上安排足體育課時,但由于缺乏專職體育教師,新增的體育課時由班主任老師或其他文化課教師兼任。兼任體育課的教師由于缺乏必要的體育專業知識,使得體育課很難達到系統性和科學性。
現象二:部分學校在落實每天1小時鍛煉時間實行平均設置
據我們的了解有的學校,每天1小時鍛煉時間設置為:早操安排20分鐘、課間活動安排20分鐘、課外活動安排30分鐘,走平均主義路線。筆者認為這樣的設置是很不科學的,如就早操和課間操而言20分鐘的鍛煉時間能起到的鍛煉身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全校性活動各個班級自已整隊,排好整齊的隊伍帶到運動場,接著全校性的整隊后就做一遍廣播操,然后又帶回教室,進退場上就花去了一大半的時間。特別是在有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學生帶著冰冷的手做廣播體操,如果動作做到位的學生可能感覺有點暖和起來,動作做不到位懶散的學生肯定是兩手冰涼,一點都沒有活動開,沒有起到早操和課間操該有的效果。
現象三:為了滿足1小時鍛煉時間而湊足1小時
學校都在積極響應中央7號文件,落實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有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能不能發揮最佳效果,還有待于實踐的不斷探索。據筆者調查,有些學校在時間安排上欠妥。課間操20分鐘,在中飯后30分鐘的活動時間,課外活動30分鐘。這樣的鍛煉時間設置,雖說大大超時每天1小時的鍛煉時間,但就中飯后的30分鐘活動時間筆者認為是很不合理的。首先在城市一般的中小學學生都在學校就餐,有的就在班就餐,所以吃飯也只能按照順序來,可能第一個學生已經吃好了,最后一個學生還沒打到飯,所以當活動時間到時,有些學生才剛剛吃好。剛吃好飯就馬上進行劇烈活動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wvCC3cD4vsY9EYSMVX4QCAIUvKBtU3RS2+uf/e8gzFo=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反而對身體有害。這種“為了滿足1小時而湊足1小時”的現象,應該引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
現象四:有些可利用的鍛煉時間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增進學生的體質健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于每天堅持,點滴積累。比如學校執行教育部的“減負”政策,下午學校的放學時間大都在15:30分左右,這時候由于離學生家長的下班時間17:30分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因此學校在放學后還有相當部分學生家長沒有及時來接。而這些學生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值周老師負責讓學生自己安靜地看書。我們認為如果把這段時間利用起來,組織孩子去操場上跑跑,做做游戲,孩子肯定比誰都開心,同時在不知不覺中身體得到了鍛煉。因為一整天的學習已經讓孩子感到比較疲勞了,再繼續看書就會增加大腦的負擔,身心得不到放松。
針對上述現象,我們認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僅僅安排了鍛煉身體的時間是不夠的,還應合理、科學的安排活動時間。如有的學校每天上午第二節課后安排4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就能讓學生有充裕的鍛煉身體時間,除安排學生做廣播體操外,還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做一些簡單、有趣的課間游戲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讓學生樂在其中,鍛煉在其中。
(浙江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 310015)
(浙江杭州市拱墅區教師進修學校 3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