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范、卓澤淵兩位專家對“廉關”現象把握很準確,對“廉關”形成以及成風的原因分析也都很透徹。“年關”(并非僅指春節,而是泛指傳統的大眾節日以及領導干部個人家庭的婚喪嫁娶機會,因此,也可稱之為“節日”。)變“廉關”,是這些年來一個變得越來越突出的廉政問題。
為什么“年關”逐漸演變成了“廉關”呢?兩位專家在分析中給出的幾個設問都很好地折射出了這個現象背后的核心原因,簡單地說,就是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這些權力具有絕對性、獨斷性、數量多、自由裁量幅度大以及問責缺乏、暗箱運作、難以監督等特點。
最為關鍵的還是如何使“年關”不再成“廉關”。兩位專家都給出了一些建議,但或者過于宏觀,或者過于簡單。顯然,治理這個問題難以有靈丹妙藥以立竿見影。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之冰也難以一日消融。應當說,這些年治標和治本的對策都各有不少:在治標方面,黨和政府不斷加大查處腐敗力度,逢年過節不斷發禁令,加強監督檢查是主要對策;在治本方面,出臺廉潔從政規定、實行禮品登記制度,不斷深化經濟、政府體制改革是主要對策。雖然這些對策都有必要,也都有各自的效果,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在廉潔和腐敗的拉鋸戰中,還是腐敗占了上風,真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因此,評論者的對策建議就是:第一,要繼續堅持以往的對策,更要在執行上下功夫。不能因為腐敗占了上風,就失去信心,甚至對已經出臺的措施產生懷疑甚至被拋棄。已經出臺的對策多數是好的,如果說有問題,也主要是政策本身還不完善,執行不力;
第二,要進一步深化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那些導致權力過分集中、權力難以監督的政治體制要優先提上改革的議事日程。具體說來,主要有兩項:一是對領導班子制度進行實質性改革,切實落實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化;二是要繼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以實現監督機構的相對獨立性。這兩項改革邊界因素少、周期短、風險小,而且效果肯定是明顯的。
需要強調的是,評論者不主張優先特別是激進地推行民主改革。理論或抽象層面上,“民主是個好東西”,最徹底,可以一勞永逸,但這只是指民主的理想狀態。理論不等于實踐,理想不等于現實。人類迄今為止所設計出來的達到民主理想狀態的具體制度安排還有很大的局限性,這些制度的推行還在很多程度上受到文化傳統、人的素質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民主建設,特別是中國的民主建設必將是一個周期長、風險大,更關鍵的是其過程甚至結果的高度的不確定性。姑且不說其過程和結果,單單周期長就是對現實腐敗嚴峻挑戰的視而不見以及對廉政建設緊迫性的不負責任。民主熱應該冷卻一下了。相對來說,法治比民主更可靠、更可行。那些深入研究中國問題,提出切合中國實際改革議題的研究和探討理應被倡導。(點評者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研究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