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懸賞通緝,國家不僅沒有禁止之必要,而且還應反思自己之職責。因為懸賞通緝的興起大多與公力救濟的保護不力密切相關
民間懸賞自古有之,而近年來各類媒體的報道更是層出不窮。懸賞的種類繁多,幾乎涉及一切領域,如懸賞通緝、懸賞取證等,甚至出現了專業懸賞網站,如“鬼娃懸賞網”。這種私力救濟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議。
懸賞通緝,從經濟學視角來看,是一種有效率的、市場化的事實發現機制,它能夠極有成效地激勵私人提供信息。懸賞人存在信息需求,而潛在的第三者可能掌握懸賞人希望獲得的信息,實質上,懸賞金額相當于信息租金,懸賞通緝則大致相當于通過廣告收買信息。
私力救濟利大于弊
當然,懸賞通緝也的確存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2000年9月11日,遼寧錦州劉國忠夫婦的獨子被李軍打死,案后李軍潛逃。公安機關破案不力,情急之下,他們到處張貼“私人通緝令”。標題為“殺人在逃犯”,左側照片,內容為:“此人李軍,男,34歲,身高1.70左右,身材較胖,家住錦州市古塔區,南橋市政住宅樓××號,其特征左眼斷眉,左小手指斷一節,公安局現已通令,有知情者,其家屬表示重謝?!痹趧曳驄D張貼“私人通緝令”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私力救濟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未經合法審判將李軍稱為“殺人在逃犯”,構成對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侵犯;二是可能侵犯李軍的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民事權利;三是違反了廣告管理的有關規定。還有學者明確主張,懸賞通緝侵犯了公安機關的偵查權,必須堅決制止。但筆者并不同意這種觀點。
第一,這種民間懸賞通緝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通緝令,國家沒有必要予以禁止。通緝是一種偵查行為,通緝令是公安機關和檢察院通令緝拿在逃人犯之命令,其要件一是有犯罪事實發生,二是犯罪嫌疑人應逮捕而在逃。私人沒有權力發布通緝令,劉國忠夫婦的行為是被害人或其親屬積極尋找和發現案件線索、與犯罪做斗爭的行為,其性質可歸為懸賞廣告,即公開以廣告方法、以給予報酬為條件激勵潛在的第三者完成一定的行為。懸賞廣告屬于民事法律行為,沒有也不可能侵犯公安機關的偵查權。此類布告對潛在的信息提供者構成要約,對潛在的侵權者形成警告,如同保險公司關于提供被盜汽車線索將獲獎勵的告示一樣。對私人能否發布這種類似于“通緝令”的廣告,法無明文禁止。
第二,在當前公力救濟機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不能限制公民,尤其是被害人及其家屬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權利和義務。如司法機關不盡職責或怠于行使職責,公民有權在一定的范圍內實施私力救濟。追究犯罪不僅是國家的權力,更是其職責之所在,只有國家機關積極追究犯罪,才能避免此種現象的發生。因此,車禍家屬希望將逃逸的肇事者繩之以法,劉國忠夫婦希望盡快將兇手緝拿歸案,他們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社會應當寬容對待。
第三,國家發出的懸賞通緝與民間懸賞通緝類似,其作為一種追究犯罪的常見手段并無爭議。事實上,兩者所發揮的功能并無二致,都是一種符合經濟邏輯的有效率的激勵機制,有助于節約遏制犯罪行為的社會成本。并且,民間懸賞通緝還無需耗費國家資源。相反,若對其嚴格限制,還需為國家的限制行為支付額外成本。
公力救濟應反思
對于懸賞通緝,國家不僅沒有禁止之必要,而且還應反思自己之職責。因為懸賞通緝的興起大多與公力救濟的保護不力密切相關。我們清楚地看到,公安機關在打擊違法犯罪方面的成效無法令民眾滿意。上升到更一般的層面來看,由于制度弊端、官僚惰性(如遲緩、僵化、倦怠、集權和服務意識匱乏)、司法腐敗、警察素質較低、警力不足等種種原因,公安部門代表國家所提供的公力救濟存在著重大的缺陷;而且,這些缺陷在近期內幾乎無法克服。私力救濟作為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一種方式,對公力救濟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和積極意義。既然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機關破案不力,甚至拒不受理,那么在當今中國,不僅不該限制私力救濟,而且還應在相當的程度上加以鼓勵。
概言之,國家應促進公力救濟機制的完善,提高其實效性,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許可或默認私力救濟,充分發揮私人在法律執行中的作用,以切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導、司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