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當今社會中都會遇到數不清的困擾與麻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私力救濟嗎?顯然需要,因為我們無法指望政府和社會能為我們解決一切。但僅僅依靠私力救濟能解決問題嗎?顯然不能。而且私力救濟在現階段的中國只能作為公力救濟的一種補充,它們共同形成一種多元化的可以相互補充、并用的糾紛解決機制。在什么情況下單獨使用,在什么情況下一起使用,要視具體情形而定,總的要求是:一要合法,二要管用。合法而不管用的救濟就達不到化解矛盾的目的,管用而不合法的救濟,只能事與愿違。
要公力救濟,還是要私力救濟,或兩者都要?在筆者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健是要把它們放到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去分析、去解讀。歷史的發展能說明一切。在國家、法律產生以前,私力救濟就出現了,人們彼此之間以各種形式尋求各種各樣的援助,解決種種糾紛,它與人類社會相伴而生。當社會分工出現,在階級、國家以及它所制定的法律產生以后,公力救濟才漸漸產生出來。社會越發達、越文明、越規范,政府服務的功能越到位,人們越忠于職守,公力救濟的能力越強,誠信力越高。反之,私力救濟的空間越大。在這個意義上,公力救濟與私力救濟是一個你強我弱、你弱我就強的關系,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關系。
當國家法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即回到一個沒有國家的社會,矛盾仍然會有,沖突和糾紛仍然還會存在,這時私力救濟還會以一種新的方式繼續下去。同世界一樣,中國需要救濟,需要各種形式的救濟,發展初期私力的主導性救濟、發達階段公力的主導性救濟、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后期將以私力為主的救濟,充分表明不是說公力救濟出現了、上崗了,私力救濟就要下崗。中國要好好研究一下私力救濟的地位和公力救濟的缺位錯位問題,要好好研究一下我們到底救濟什么和怎樣去救濟,怎樣使私力救濟更規范……
在我看來,公力救濟、私力救濟、社會救濟和市場救濟都是必要的,要形成組合拳,對它們作最佳配置,彼此間達到良性互動。懸賞通緝、懸賞打假、懸賞尋人尋物取證等只不過這些救濟的具體內容而已,關健是以什么方式、什么途徑去救濟。在這個意義上,徐昕注重私力救濟和蔣德海注重公力救濟的觀點與討論都是非常有益的。我認為非政府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它的介入更利于雙方之間對話的形成。(點評者系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