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者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因為心窮。心窮是真正的窮,窮到了底卻窮不到頭,窮此一生還會遺傳給后代。在我們的周圍時常會聽到一片片的哭窮聲:現在賺錢難呀,貸款太難了,資金缺口太大呀,就快維持不下去啦,工資發不出來啦……缺錢,缺錢,缺錢!有些貪官受賄數千萬元,表面上卻仍舊省吃儉用,將貪污來的錢全部藏匿于家中,冰柜、衣柜、煤堆、鞋窩……一切他們認為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塞滿了現鈔。他們要錢并不是為了用,而是因為心窮,窮怕了,怕窮。
哭窮哭得最兇的人不一定就是窮人。這叫心窮吃窮人,在制造新的貧窮。其實誰的家里也沒有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蓋因心窮,便不論在什么場合,是一些什么人物的聚會,不出十分鐘準保要談到錢。這究竟是活躍的商業氣氛,還是表達了心對金錢的饑渴?正是這種心窮的饑渴,使金錢很容易就操縱了一場場倒錢的騙局,如五花八門的造假、欺詐……過去有一本書叫《騙術大全》,現在已經無法將騙術編“全”,層出不窮,不斷翻新。戚戚于貧賤,汲汲于富貴。急于求富、羨富、諛富,貧而諂,富而驕,或夸大貧窮,或夸耀富有,同樣都是心窮的標志。古人講“不患貧而患不安”,窮得緊張兮兮、坑蒙拐騙,窮得丟了格失了度、失了自尊和自信,什么事也不敢信,什么人都懷疑。現代人的心真的窮到了這步天地嗎?
時下的“心窮現象”使整個社會都染上了一股窮氣,這對發展經濟并無好處。當今世界弱肉強食,哪個發達國家有耐性傾聽一個窮國申訴自己的不幸?富人跟窮人打交道或做買賣的時候總會心存戒備,格外小心,即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大街無人問”。人們喜歡說“本錢”、“本事”,有本才能賺錢,有錢才能做事。你成天窮兮兮的,心如餓鬼,誰敢招惹你?當然也不可像“大躍進”、“洋冒進”那樣打腫臉充胖子,裝富作態,那也是心窮的一種表現。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許多人卻處在一種身富心窮的怪異情態之中。這不是改革開放一定要經歷的階段,更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們的傳統是守得住貧,耐得住富。貧而不拙,富而不貪;達不足貴,窮不足悲。
歐陽修講:唐之詩人類多窮士,少達而多窮。然而不論當時還是后代人,都覺得唐代的詩人們很富,即便他們身上錢不多心里都很富。富有的心靈放射出輝煌燦爛的光芒,李白可以豪唱“千金散盡還復來”,幾乎在窮困潦倒中度過了一生的杜甫對金錢也有一種平靜的情致和幽默:“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岑參甚至在囊中羞澀,欲飲無錢的情況下,仍可以拿自己和酒家開玩笑:“道勞榆莢青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哪有像現代文人這樣錢包充盈而又活得這么戚戚不安、心浮氣躁?以至于弄出一個作家富豪榜炫耀于市,滿足心窮。
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不犯愁,不哭窮,不容別人輕侮,保持健康心態,便會樂觀自信,守財變成了美德,節約變成了大方。心里有鬼,即便一擲千金,也讓人感到窮變態,小家子氣。
足寒傷心,心窮則傷氣損志。經濟上的短期行為,文化上的媚俗傾向,社會對道德對見義勇為者的呼喚,都可以從“心窮現象”上去尋找深層次答案。惟愿在經濟上已經脫貧的人們,趕快進行心靈“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