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回歸分析法分析了我國旅游業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與時間及人均國民收入的關系,認為“三大旅游經濟指標”與時間(年)和人均國民收入均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性。當人均國民收入增加1美元時,入境旅游人數將增加10.218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將增加71.59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增加6.938億元人民幣;預測到2015年,入境旅游人數將接近2億人次,國內旅游人數突破20億人次大關,旅游總收入也將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10%,6.51%和11.16%。
關鍵詞: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關聯分析;預測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2-0068-04
旅游業在國際上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我國旅游業經過20年的發展,產業形象日益鮮明,規模不斷壯大,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同時也是具有明顯國際競爭優勢的一種產業。[1]
為了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國內許多學者曾就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做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與預測。王海鴻[2]運用灰色預測模型,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入境旅游的時間序列總體特征,得出中國入境旅游存在波動性大的特點。文立玲[3]、張恩祥[4]、張立生[5]和徐春堂[6]等學者還從其他不同的方面,對我國旅游業未來的發展情況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預測研究。王彩紅[7]應用20年來中國入境旅游客流量及旅游收入資料,分析了中國入境旅游業的波動周期,并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前景做出了預測。匡林[8]認為周期性波動是存在于任何經濟中的一種常態,并體現于經濟擴張與收縮、波峰與波谷不斷交替的固有運動,并預測中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了以微波化為主要特征的第5周期。葉桂香[9]研究了入境旅游人數的規律,認為其趨近符合Logistic模型,并指出中國入境旅游在未來將步入發展的黃金季節。但上述大部分研究,只是從旅游業發展的某一個方面進行分析,很少聯系國民經濟狀況。有關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研究,目前還未見有報道。
一、分析指標與資料來源
(一)分析指標
選取了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作為主要分析指標,以1995-2005年各項指標統計數據為基礎數據,以同期人均國民收入為輔助分析數據。
1.入境旅游人數(inbound tourism arrivals):指來華參觀、訪問、旅行、探親、訪友、休養、考察、參加會議、和從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動的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的人數。[9]
2.國內旅游人數(national arrivals):指分析期內國內觀光游覽、度假、探親、訪友、療養、購物、參加會議或從事經濟、科技、文化、體育、宗教等活動的本國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過所從事的活動謀取報酬。統計時,每出游一次統計一人次。[10]
3.旅游總收入(tourism receipts):國內旅游收入與旅游外匯收入的總和。[10]
4.人均國民收入(per capital national income):人均國民收入等于國民總收入與人口數之比。國民總收入(GNI)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11]
(二)資料來源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數據,來源于中國旅游年鑒[11];人均國民收入數據依據公式“人均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總人口數”,國民生產總值和總人口數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及網站。[11-12]根據1995-2005年11年間,中國旅游業各項指標及人均國民收入的相關統計數據排列成表1。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對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及人均國民收入、時間進行分析,并建立相關模型及進行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的分析預測。回歸分析方法[13]是研究處于同一總體下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關系的數學工具,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進行大量實驗的基礎上,尋找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一種統計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一元回歸模型統計分析法進行分析,即用一元回歸處理一個因子x(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與另一個因子y(人均國民收入,時間)之間線性或非線性回歸關系,從而得出兩者的相關性,并進行顯著性檢驗。
三、相關關系分析
(一)結果分析
運用上述數學模型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人均國民收入與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總收入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人均國民收入對旅游業的發展存在著積極影響。一方面,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基礎設施、服務質量和可進入性等,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人們的可自由支配支出,激發人們的旅游期望,形成旅游活動。可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對于旅游業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和刺激作用。
(二)關系分析
旅游活動作為一種高支出的活動與國民經濟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許多學者曾對該問題做過研究。魏小安[14]等人分析了人均GNP與旅游流可抵空間遠近的關系,認為人均GNP超過300美元產生國內旅游動機,形成近地旅游;人均GNP在1 000美元以上產生國際旅游動機,形成鄰國旅游;人均GNP在3 000美元以上形成遠國旅游。本文的上述分析也認為,人均國民收入的增加可以刺激旅游業的發展。但是,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研究,即人均國民收入與旅游指標之間的定量分析問題,目前還未見有研究報道。
1.人均國民收入對入境旅游人數的影響。簡單地說,旅游是人們一種離開常住地到異國他鄉的消費活動。人們外出旅游是出于對目的地文化或自然資源的一種好奇和熱愛,與入境旅游和旅游目的地的歷史、風土人情、旅游資源狀況等情況有著較強的關系,但也與目的地國的國民經濟狀況有一定關系。根據表2分析,當人均國民收入增加1美元時,入境旅游人數將增加10.218萬人次。
2.人均國民收入對國內旅游人數的影響。根據表2所顯示的數據,人均國民收入增加1美元時,國內旅游人數將增加71.595萬人次。可見,人均國民收入確實在繁榮國內旅游業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3.人均國民收入對旅游總收入的影響。從表2結果可知,當人均國民收入增加1元人民幣時,旅游業的總收入將會增加6.938億元人民幣。可見,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可以促進旅游業收入的增長,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旅游指標預測
運用線性回歸和兩種非線性回歸模型對“三大旅游指標”與時間(以1995年為第1年)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其正相相關關系均極顯著。進一步對比三種分析模型的相關系數r,發現指數非線性回歸的擬合程度極好,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三項指標均將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其分析結果見表3。并根據該方程預測未來10年我國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指標,其預測結果見表4。
四、結果與討論
1.研究認為,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與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著極顯著的正相關性。當人均國民收入增加1美元時,入境旅游人數將增加10.218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增加71.59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將增加6.938億元人民幣;經對我國未來旅游業“三大指標”的預測,其結果為:到2015年入境旅游人數將近2億人次,國內旅游人數突破20億人次大關,旅游總收入也將突破20億元人民幣,“三大旅游指標”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10%、6.51%和11.16%。
2.由于2003年受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我國旅游業的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均出現大幅度下降,這一異常年份的出現導致了對2006年的國內旅游人數預測比2005年的低,分析認為這一不正常現象不會影響研究結果。
3.葉桂香[9]研究了入境旅游人數的規律得出,其趨近符合Logistic模型。本文分析認為,在入境旅游人數方面的研究與葉桂香的研究并不矛盾,因為未來10年是我國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三大旅游指標”均應符合指數增長模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