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我國企業信息化工程現狀的分析,指出先進的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基礎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是項目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匹配理論,包括戰略匹配、功能模型匹配、實施過程匹配、接口匹配等內容,以及適度超越、同步發展、技術、個性化的匹配原則;圍繞匹配度測算問題,建立了映射模型,定義了映射函數和映射法則;最后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管理系統;信息系統;匹配理論;映射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2-0051-04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信息化工程以科技部、機械部和電子部主導的兩條路線發展,如圖1所示。信息化工程投資上百億,但是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以4CP(CAD/CAPP/CAE/CAM/PDM)為代表的軟件系統在企業應用中反應良好,而以ERP為代表的管理系統軟件的應用效果不佳,真正達到預期目標的不足10%。[1]
分析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1)4CP軟件系統面向技術,涉及人的因素較少,實施可控,容易成功;ERP等軟件系統面向管理,涉及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假設、實施環境、企業文化等因素,實施復雜,成功率低。(2)大量管理系統軟件對我國屬于舶來品,普遍基于歐美企業的管理實踐,反映了近百年西方企業管理基礎累積水平,往往與我國企業差別很大。(3)我國自然經濟時期過長,歷史錯差特點明顯,企業管理累積時間短、管理基礎薄弱,與先進的信息系統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要求差距較大。(4)信息化工程項目中,企業管理系統與先進的信息系統不相匹配,很難成功對接,同時缺乏有效測度手段,不易準確掌握匹配差距,未能進行企業管理改善。
大量研究與實踐表明,在我國信息化工程中,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是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是否能夠匹配。例如在ERP實施中,IT和用戶環境是否能夠互相適應是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2],企業流程與信息系統的匹配度是系統選型的重要標準。[3]信息化工程項目的高度復雜性決定了不能照搬傳統建設項目管理的方法,提高項目成功率以及判斷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的匹配度亟需進行相關理論的創新和方法的改進。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Parker和Benson在1989年就已經論證了企業戰略和IT戰略之間需要實現匹配[4], Henderson和Venkatraman認為無法實現信息技術投資的價值部分原因在于企業戰略與信息技術戰略之間缺乏匹配。[5]Pnina Soffer和Boaz Golany等人提出了一種使ERP系統性能與企業需求相一致的方法,即OPM(Objectprocess Methodology)過程方法[6],并圍繞企業需求與ERP不匹配問題,明確了使用OPM法建立ERP系統模型的步驟。[7]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管理系統與軟件系統匹配理論的研究較少。霍艷芳對中國企業管理水平與ERP管理系統的差距進行了研究[8],黃嫚麗和藍海林提出選用ERP應該與企業經營和公司戰略相匹配。[9]吳恒亮提出企業在選擇軟件時應當以管理層為主,將企業自身的實際需求與軟件系統進行很好地匹配,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系統。[10]
上述國內外學者指出了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匹配對項目成功的意義,但對匹配理論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操作性不強,沒有形成系統的匹配理論體系。
二、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匹配理論
在企業信息化應用和發展過程中,信息系統的架構、內容、功能、實施步驟和運行保障機制均由管理系統直接決定,并要求從形式和結構上適應管理系統。信息系統與管理系統匹配理論簡稱“匹配理論”。
(一)匹配內涵
1.戰略匹配。信息系統建設要充分考慮企業戰略對信息系統的要求,并以此確定信息系統建設的內容和步驟,制訂符合企業戰略的信息化戰略規劃,使信息系統與管理系統在戰略上保持一致。
2.功能模型匹配。信息系統參考模型是信息系統運行過程邏輯的抽象,決定信息系統和信息系統的最終應用效果,功能模型匹配反映在信息化應用過程中主要表現為BPR和ERP功能調整過程。
3.實施過程匹配。ERP應用的復雜性要求ERP項目實施依靠規范科學的方法、步驟和手段,在分別對ERP系統和企業管理系統進行配置和優化的基礎上實現兩者的集成,這是系統匹配理論在實施領域的延伸。
4.接口匹配。信息系統是“輔助系統”,不能完全代替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必須具備較強的人機交互能力,同時在信息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也要求數據接口設計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從而最大限度發揮系統集成的效果。
(二)匹配原則
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管理系統,信息系統需要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實現對管理系統的更高層次的支撐和推動。同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也促進了管理模式的發展和變化。信息系統與管理系統的適應和匹配關系呈現雙向、動態的特點,匹配過程應遵循適度超越、同步發展、技術適用、個性化原則。
1.適度超越。信息系統以滿足企業管理效率為目標,需要在建設伊始考慮到企業管理發展的趨勢而做出適當的超越,這種超越是遵守匹配規則下的超越過程,要合理、適度,并結合企業管理的實際水平和可能的改進趨勢。
2.同步發展。信息系統的發展為管理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管理實踐的進步對信息系統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促進了信息系統的完善和發展。信息系統和管理系統只有實現了同步發展,企業經營和管理水平才能獲得持續的改善。3.技術適用。衡量信息系統優劣的關鍵是考察其對企業管理的支撐能力和促進作用,即有效性。因此,信息系統建設中不要盲目求新,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信息技術。
4.個性化。市場上存在的管理軟件并非為實施企業量身定做。為實現軟件的管理參考模型和功能模型與企業的個性化管理模式相統一,必需對軟件進行程度不同的改進和調整才能最終采用。
三、匹配度測算
測算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匹配程度是匹配理論的核心,也是信息化工程可行性分析中的重點內容。通過匹配度測算過程能夠掌握管理變革的程度和范圍,選擇最佳軟件方案,確定管理改善方案,計算項目成功概率。由于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的匹配過程既是管理實踐通過信息手段實現的過程,也是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向企業管理實踐轉移的過程,因此匹配度可以通過管理需求與軟件功能之間的映射關系確定。
(一)映射模型
映射模型是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之間的橋梁,由管理業務邏輯、軟件業務邏輯、共同業務邏輯集、匹配度和雙向動態映射方法組成,如圖2所示。
應用中,管理業務邏輯面向企業管理系統,以圖形方式反映業務的處理過程,是管理系統到軟件系統的接口。軟件業務邏輯面向信息系統,從軟件功能分析入手,同樣以圖形方式反映業務的處理過程,是信息系統到企業管理系統的接口。業務處理的圖形化表述為共同業務邏輯集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在雙向動態映射過程中,軟件業務邏輯與管理業務邏輯結構相同的部分直接反映于共同業務邏輯集中,內容相同結構差異的部分需要具體分析,對必要的業務活動,通過多次雙向映射和調整反映于共同業務邏輯集中。最終,根據共同業務邏輯集囊括的業務范圍和映射過程的復雜程度確定匹配度,評估此項信息化工程成功實施的技術可行性。
為提高信息化工程的可行程度,構造映射模型要盡量以軟件業務邏輯提供的作業流程實現企業管理系統的功能;對管理業務邏輯中需要而軟件未能提供的業務流程,盡量通過對軟件業務邏輯中的底層工作流圖組合重用解決;只有對組合重用仍不能解決而且又是管理業務邏輯中必要的業務流程,才考慮軟件增補、部分定制開發的方案。
(二)映射函數
映射函數是映射模型中管理業務與軟件業務一致性水平的判斷依據,涉及到每一個企業管理單元和軟件模塊,映射函數原理如圖3所示。
中xij為管理業務約束條件,ypq為軟件功能約束條件;i與企業管理涉及的方面對應,如計劃管理、采購管理,n為計劃管理中約束條件的數量;p與軟件功能模塊對應,如計劃模塊、銷售模塊,t為計劃模塊中作業數量。
(三)映射法則
1.以事件觸發為映射引擎。無論是軟件的作業過程,還是企業管理活動的實現過程,都是針對市場需求或經營需要圍繞業務價值鏈展開的。因此,軟件系統和企業管理活動都將面對相同事件的處理,共同事件成為映射過程的引擎。
2.以業務處理為映射內容。映射模型通過處理起始事件觸發后繼事件的邏輯結構反映軟件作業和企業管理活動,以多層遞進的圖形方式表示各種業務的處理過程,是雙向動態映射過程的主要內容。
3.以共同業務邏輯為映射目標。共同業務邏輯能夠忽略軟件設計和企業管理的細節,將焦點聚集于管理流程的實現和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關系上,從而尋求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一致的解決方案,是映射過程的最終目標。
四、實證研究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設中,運用映射模型完成金蝶K/3軟件選型,并以提高系統匹配度為原則指導了項目的實施。
在項目可行性分析階段,首先對公司管理系統進行映射分析,通過對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庫存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評價掌握公司管理基礎水平和特殊要求;然后對K/3系統進行軟件映射,通過業務流圖分析,掌握K/3系統業務處理過程和主要模塊功能;最后在雙向動態映射仿真過程中,得到共同業務邏輯集。根據映射結果得到K/3系統與公司管理系統的匹配狀況,如圖4所示。觀察圖4的兩條曲線,可知項目在計劃、財務、倉儲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實施風險,需要權衡軟件定制開發和管理變革的利弊得失,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
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實施團隊運用映射模型比較清晰地掌握了管理變革的范圍和程度、主要風險因素、投資強度需求以及技術強度需求,最終保證了K/3系統的成功實施。
分析信息化項目成功或失敗的案例不難發現,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的運作過程和動作模式能否相一致是問題的關鍵。本文以提高企業信息化項目成功率為目標,提出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系統匹配理論及映射模型,對項目可行性分析和項目后評價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