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堡古村位于湘西南綏寧縣古苗疆境內,它是苗族首都遺址所在地。本文采用現場調查的方法,首次對遺址的生態、物態、文態環境景觀特色展開研究,其結果有利于古遺址的開發與保護,同時為現代新農村規劃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苗族古國;上堡遺址;環境特色
中圖分類號:F59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2-0085-04
一、概 述
湖南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為古苗王國首都遺址所在地,當地居民稱“上堡古國”。上堡古國廣義上包括其所有轄地,如界溪、赤板、雪林、潭泥等地,狹義僅指其首都,即上堡古村,本文取其狹義。上堡村位于沅江二級支流巫水中游的蒔竹水源頭,雪峰山南麓與南山北麓交匯地帶,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最高海拔達1 700米。古村距綏寧縣城30多公里,整個村落東、西、北三個方向高,南部低,坐北朝南。現有人口421人,主要從事糧食生產,因海拔高,水稻產量低,苗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加工楠竹、種植藥草和生態型蔬菜,如天麻、西紅柿、香芋等。
明朝正統元年至天順年間(1439-1464年),湘、黔、桂交界的苗民以上堡為中心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領導者為蒙能、李天保、陳添仔、楊文伯、金龍錫。蒙能犧牲后,李天保繼續斗爭,并建立苗族王國,年號“建元武烈”,李天保稱“武烈王”,封蒙能之子蒙聰為元帥,封楊昌富為將軍,將苗疆劃為“省”、“府”、“州”、“縣”等行政單位,至今黃桑坪一帶仍流傳著“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縣,上堡有個金鑾殿”。這次起義歷時24年,是苗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壓迫、反歧視的斗爭,苗族人民首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權。解放以后,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才使得這一帶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二、生態環境景觀
(一)森林與農田有機結合的生態景觀
從黃桑坪苗族鄉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林區機耕道,繞過層層樹木遮蔽的隘口,眼前豁然開朗,一丘丘梯田映入眼簾,優美的田埂曲線,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幾何圖畫,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村莊需饒過一座小山才能看到,總面積約10公頃,一座座民居處于農田與森林交接處,四周為群山環抱,東邊緊挨森林邊緣,植物隨季節、氣候、海拔、土壤的變化而變化,使得村莊處在變化中的森林景觀環境中,特別是春夏之交的夜晚,十八灣至九溪沖道路兩側的螢火蟲,聚集若滿天星斗,螢光閃閃,恍若童話仙境,使觀者流連忘返。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景觀
一條溪流經村莊的東邊,溪水發源于原始次生林,清澈明亮,為苗民提供了必需的生活用水,村西有兩條溪流流經農田,使得農田的灌溉非常便利。溪流常年奔流不息,水質甘甜爽冽,水中魚兒自由穿梭,直視無礙;山中鳥兒歌唱,悅耳動聽;空中蝴蝶飛舞,賞心悅目,還有溪邊、田邊溜達的動物,賦予村莊以靈性和活力,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景觀圖畫。
森林植被和生態農業構成的村區環境能夠和諧共生,協同發展,與苗民熱愛山水、熱愛自然的優良傳統是分不開的。調查發現:苗民對山、水、植物非常崇拜,上山下水前總要念幾句宗教語,甚至還要燒香拜佛,苗民的豬牛檻與住房分離,建在農田一角,避免污染水源,也方便為農田提供有機肥料,這些宗教觀念和措施對生態環境的維護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堡古國所轄地界溪省,至今還保留有清朝同治年間的封山禁林碑,這塊石碑是湖南省現存的三塊封建時代禁林碑之一,這表明苗民愛護森林自古有之。
三、物態環境景觀
物態環境是指山水自然環境和建筑環境等組成的物質實體環境,上堡古國的物質實體環境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一)村落選址布局景觀特色
1.山水人家的景觀格局。實地調查和地形圖研究得知,方圓20公里內,只有此處地勢開闊適合居住,其他地方或非常狹窄,或已在海拔1 300米之上的無水草甸區。村落四周群山環繞,左山、后山和右山(即東、西、北三方) 海拔都在1 400米以上,前山較低,整個村落外圍如有一座天然屏障。前山呈合抱之勢,中間有一峽谷,后山有一古道沿峽谷直達山頂,繼而與鄰縣相接,這是古代苗民對外交往的要道。村落右前方及后方均是良田,房屋建在森林與農田的交界處,有利于擴大糧田面積,這說明苗民很早就開始規劃村莊格局。
古村前有從左邊大山脈發源而來的小山,與穿過村子的小溪匯合在一起,稍稍環抱著村莊,形成水口山,建筑物橫向沿等高線而建,縱向依溪水而建,具有很強的親水特性。溪流上段穿村而過,下段呈“C”形向右彎曲而下,然后與右側峽谷來的溪流匯合,展現出山水人家的景觀特色。
2.進退有余的區位景觀。地理位置的優越是選擇該地作為都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里是湘黔桂苗寨的前沿陣地,苗民屬于“熟苗”,懂漢語,了解漢族習俗,更重要的是,此處進可直取武岡(武岡州)、邵陽(邵陽府)、衡陽(衡州)、長沙(潭州)等地;退可向西北入“五溪蠻”(五溪地區苗族居住地,雄溪,酉溪,辰溪,沅溪,懣溪);東南方可越過南山進入廣西“生苗”居住地;向西南退可進入貴州“生苗”居住地,這種進退有余的地形成為歷代統治階級最頭疼的事,他們不愿守在大森林中,因此這里就成為了苗民的最好住處。為了鎮壓蒙能、李天保領導的起義,朝廷先后動用了湖南、湖北、廣西、廣東、云南、四川、貴州7省的兵力10萬余人,才把起義的5萬人絞殺。
綜上所述:村落的選址與布局體現了科學性與實用性的統一,同時整個村莊有機地依附于自然環境,與自然和諧共存,相生相息,充分凸現了苗民的智慧,從小地形看又符合中國古代的走廊-壺口-壺腔的結構模式。[2]
(二)建筑景觀特色
建筑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苗族民居;一種是苗民集會休息娛樂的公共建筑鼓樓與風雨橋;第三種是供奉祖宗的忠烈祠。上堡是苗族王國的首都,因此建有苗王的宮殿,即金鑾殿,建在村莊的西北角,也即全村的最高處,忠烈祠是供奉歷代祖先和英雄人物的祭祀場所,它依山而建,非常隱蔽,苗族禮儀以左為貴,故建在左邊最安靜的地方,現僅存一垣殘墻和一幅樹皮楹聯。鐘鼓樓和風雨橋位于村莊的正中心,系解放后重建于原址,這里是苗民活動中心,溪流兩邊的苗民通過風雨橋來此活動。
上堡村民居結構繼承了苗民傳統建筑的樣式風格,走訪當地老人得知這些住房是久經風雨的古建筑,都是值得研究的。住房一般分正房、倉樓和廚房,有的甚至有門樓,房屋組合方式多樣,有的呈直角形,有的呈“品”字形,還有“井”字形,所余甚少。以上屋為首,三面配備廂房,中間留天井,圍以石墻,進出口立槽門,也稱小太門,堂屋的門叫大太門,均為木石結構,基本為兩層,少三層,結構形式如下:
干欄式結構:一般是樓型的建筑,有東倉西庫之說。大多是建在正屋的兩邊或前方。樓高兩層,木質結構,蓋青瓦,四角飛檐,鰲頭翹起很高,堂屋正中的屋脊上,用青瓦蓋一品字型圖案。倉樓設“吊腳樓”,向外延伸約一米,沿吊腳四周打欄桿,欄桿內開設門窗,用木板拼裝成房間,倉樓一般居住新婚夫妻、未婚青年或苗家賓朋。
屋檐結構:苗民屋頂有“飛檐”、“子檐”和“水檐”。水檐分為兩層,二檐拖于正門前。遠看像雄師張口,大有吞滅異物之神態,俗稱“吞口神”。傳說吞口神,外貌特別丑陋,但心地善良,以鏟除邪魔,保護良民為己任,苗民對他非常崇敬,便根據他的形象,在屋頂設計了二層水檐,從此流傳下來。細細推敲,筆者發現,它具有很好的適用性,可以進一步遮陽阻雨,上下兩檐之間有一開敞空間,不阻礙光線進入,視覺上也具有美感。
房屋結構:苗民房屋的高、寬、長總離不開八九兩個尺寸,把八九作為發祥的基數,叫做“九有八發”。如高度為一丈九尺八寸,它的寬和長也要是八和九的尺寸數,門窗也有規定,總的分“財門”和“生門”。財門指的是正堂屋的大門,又叫“天屋門”,堂屋門要高大寬敞,以示財旺,食物門和倉庫門,都按財門開置;“生門”是指有生育能力夫婦的住房門,它在尺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以利于生兒育女。
(三)水系景觀特色
上堡古村的水系引入與布局承襲了古人的做法,整個村寨家家戶戶有水流。從上游將水引入溪流兩岸的民宅中,靠近溪流的居民則直接利用溪水。從上游將水引入后,沿家家戶戶屋檐下的溝、渠流進院落,溝、渠均為沙石構成,幾乎沒有泥土,因而水不會渾濁,如果下大雨,老百姓可用自家貯存的水。生活污水的處理也是比較科學的,家家戶戶都種有果樹,蔬菜,日常生活污水都用來澆菜澆樹,對作物有害的污水如洗衣水、油性水,則倒入院落中的水池內,讓其自然下滲轉變成肥料。
(四)道路景觀特色
上堡古村的道路布局是沿溪流兩岸修筑兩條主道,兩主道經風雨橋而相連,每家每戶都有一條小道沿等高線橫向繞過,并與主道垂直相交,縱向相鄰的院落之間也都有小道相連,但這種小道沒有規律性,這樣的道路構架便組成了戶戶相連的連通體系。道路所用的材料全部為石材,寬大的道路用塊石鋪裝,較小的道路卵石拼成,公共場所也一般用狹石或卵石鋪裝,這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石材資源,表現出了地方特色,是一種生態的做法。
(五)防御設施景觀特色
為抵御朝廷圍剿和外族的入侵,苗族人民擁有一整套由自然防御和人工防御組成的完整防御體系。四周的高山和村前匯合的三條溪流構成了兩道天然屏障;人工防御體系方面,首先是修建了連山峰火臺,在苗寨間的主要山嶺上建烽火臺,相互傳遞情報,形成通訊網;其次邊關設立哨樓和營寨,寨分主次,連成母子寨,成犄角之勢,首尾接應,進退有余;上堡人還用石塊沿村莊外圍砌一圈高墻,設立寨門,各家各戶也用石墻圍合院落,設有院落門,整個苗都就成為一座堅固的石頭城;另外還有鼓樓和教場等練兵場所,家家戶戶都有刀、槍、棍、劍、鐵耙等兵器,最神奇的是潭泥村還有一座兵工廠,稱鍋廠,海拔1 300米,周圍無居民,甚是隱蔽。
(六)植物景觀特色
上堡古村周圍樹木茂盛,林冠隨山巒高低起伏,復合林層錯落有致,保存有近200年恢復發展起來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群落順向演替,形成了多層次、多樹種的森林結構,植物區系以雪峰山成分為主,同時滲入大量的華南——南嶺區系植物及黔桂植物,構成更為復雜的群落結構。主要森林群落景觀有:閩楠林、長苞鐵杉林、青錢柳林、古杉林、水青岡林、伯樂樹林、紅花木蓮林、鵝掌楸林、杜鵑林、黑松林、高山灌草等。
植物總體格局為水口山古樹參天,道路及農田邊大樹零星點綴,各家院落內種植有經濟作物、草藥、蔬菜。具體情況為:村前小橋頭深山榆,搖錢樹(青錢柳),核桃,胡椒子,常春藤等系自然生長,榆樹和搖錢樹有許多古樹,其中的一棵榆樹為湖南省之最,樹齡約400年,樹高38米,胸徑138厘米,冠幅425平方米。村民介紹說,此樹若春來葉早,當年便風調雨順,可按時播種育秧;若發葉遲,會出現倒春寒,須防止爛秧,因而稱其為報春樹,它也是這個苗寨中唯一見證了400多年歷史的活文物。搖錢樹果實盤狀,果梗串連,微風拂來,果枝搖擺,形如串串古錢,它是苗民對財富、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精神寄托。道路旁零星種植棕櫚,黃柏,杜仲,沙梨,院內種植了薄殼核桃、杜仲、黃柏、竹節人參、羽葉三七、黃連等經濟與藥用植物,種植草藥一直是當地的一種傳統,這里的苗民只能自己給自己看病,日積月累就試驗篩選出許多珍貴的苗家草藥。
四、文態環境景觀
上堡古村是苗族古國的首都,也是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它的選址、布局、建設、裝修,人們的習俗,思想觀念都是在湘西地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此地苗民的節日禮俗、文化活動等文態環境與綏寧其他地方,以及湘、黔、桂交界的有很大差別。最顯著的是男人或上山干活或干家務,農活則由女人承擔。
上堡古國的語言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潭泥話是上堡古國的“寨上話”,自稱為“貝哪技”[4],意即本地人的話,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在語音上,與苗語三大方言標準點臘乙坪、養篙、南山以及廣西梅珠的布努語均有相似之處,而尤為接近苗語川黔滇方言。潭泥話主要應用于上堡、潭泥、磨石、赤板、界溪等地,境內交通閉塞,把受漢語的影響縮至最小,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并能按自身固有的規律發展、變化。如今,潭泥話只能作為內部交流,會說這種方言的人已不足1 500人。[3]可是潭泥話既有自己的苗歌,又創立了宗教語言,曾經也有自己的文字,字形類似于古漢語的篆體,但在清代被統治階級銷毀了。自此,這一帶苗民就沒有自己的文字,代以漢語,這種記錄了苗民的人生經歷和古苗民族歷史傳統的潭泥話一旦消失,便會帶走許多尚未有文字記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民生活質樸傳統,生產、生活工具大多依據祖先遺留技術制作, 一種以木石制作的粉碎食物的工具,是用來加工糍粑的,作者拍照時遭到拒絕,因為木槽槽口向下,苗族人信奉它有神靈守護,不可褻瀆,用時需燒香,以感謝神靈,可見這里的苗民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可再生資源,既不浪費,又不污染環境,同時也體現了當地人文景觀特色。
五、結 語
上堡古國是苗族文明的歷史見證,是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價值:(1)它是苗族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權的首都遺址,也是他們的政治活動中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語言的獨特性和古老性以及其發展變化的歷史,是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3)自然風景具有極高的自然美學價值;(3)自然環境的良性發展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4)建筑物、水系的布局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5)村落的選址布局,具有景觀規劃設計學的研究價值。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