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06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由此,福建迎來了新一次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但事物的發展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的大背景下,總體上把握福建發展的脈絡和走向,思考與探討福建在此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趨向對發展兩岸關系、整合兩岸經濟資源、發揮福建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兩岸關系;發展走向
中圖分類號:17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9-0140-03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推進的歷史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近年來,區域間的合作與融合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各地更是將區域合作提升到戰略的高度。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福建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規劃、思路和模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并且被寫入了國家《十一五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這將有利于提高福建在國內的地位和影響力,福建也由此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春天。
全新的發展規劃和國家政策的扶持會不會對福建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福建能不能在短期內“迎頭趕上”?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區位優勢不斷體現,地域壁壘進一步削弱,區域競爭力不斷凸顯,政治環境持續改善,福建的發展形勢比較樂觀,前景比較廣闊。但也不能盲目樂觀地估計近期福建發展的形勢,因受到內外因素以及歷史和現實原因的制約,“十一五”期間算不上是福建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而是其擺脫劣勢,苦練“內功”的“補課”階段,經濟發展還將可能處于一個“調整期”,經濟增長提速的區間不會有明顯的變化。這其中包含著內部完善和外力推動的發展階段,也是其由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過程。
一、基礎設施日益改善,區位優勢不斷體現
福建省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地面積廣大、平原狹小,給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落后的基礎設施成了限制福建經濟發展的瓶頸,其中交通設施尤為突出。一直以來,由于地理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單位長度的修路成本高居不下,政府投資不足,使福建的交通建設始終蹣跚前行。正是由于這種基礎設施的落后,導致本來處于兩“金角”(長三角、珠三角)地理位置中心和海峽西岸的福建到頭來卻是:北,不接長三角;南,不連珠三角;西,難通內陸;東,海峽阻隔。落后的基礎設施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削弱了福建吸引外資的能力,致使大量外商尤其是臺商對福建“視而不見”,將資金另投他地。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福建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相繼開始建設了一些重大的工程項目。如全省的高壓電網項目,港口的擴建工程,“一縱兩橫”出省鐵路工程……但這些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滯后的基礎建設依然會嚴重地制約福建經濟的發展。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福建的版圖上看到,隨著港區建設的竣工,出省鐵路的相繼開通以及對臺優勢的突顯,未來的福建將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光明的發展前景。
福建處于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中國目前最活躍的經濟板塊之間,如果沿海鐵路將其連接起來,福建將處于該鐵路線的中心位置上。這將更有利于發揮福建比較優勢,加強與兩地的交流和合作,承接產業轉移。而通向內陸的兩條高速鐵路的修建將擴大福建沿海城市的經濟腹地和發展空間,使其輻射地區越過山區,延伸到內陸。而且這兩條鐵路都與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九線相連,這將有利于加強福建與中西部和北方地區的聯系。隨著省內港口資源的整合和潛力的挖掘及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擁有寬廣腹地的福建海港也將迅速發展壯大,引領福建港口前進的廈門港將能更好地同香港、上海、深圳、高雄等名港實行互動和互補,成為世界級航運中心的重要一員。屆時,福建省的鐵路將貫通南北,連接內陸,海港將通向世界各地,再加上處于對臺交流橋頭堡的優勢,福建很可能成為全國的區域性的物流中心和鐵路樞紐、航運中心。可以說,未來的福建將很可能成為我國的戰略要地和商業寶地,其發達的交通網和明顯的區位優勢使其更具騰飛的資本,而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將使其更具騰飛的動力。正如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所說:“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恰好可以使福建‘兩面開弓,左右逢源’,成為連接兩大三角洲的重要戰略要地,成為中國沿海積極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
二、地域壁壘逐步削弱,區域合力漸成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各地區間都想方設法減少地域壁壘,加強交流和合作,實現共贏。但福建顯然在這方面也落后了,保守的思想和堅固的地域行政壁壘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當長三角和珠三角以“雙龍出海”之勢引領中國走向世界,而處在中間的一起被確定為對外開放地區的閩南三角地區卻陷入了“塌陷”的尷尬境地。從經濟總量到增長速度,從產業結構到科技創新,從城市建設到農村發展,福建都被遠遠甩在后面。原因眾多,但地域壁壘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合作大多停留在口號上,實際行動卻不多見。
另一方面,福建沒有一個可以統領群雄的特大城市,而這成為其發展的一塊心病。以最有威望的廈門為例,廈門島內的面積只有1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33萬,2006年GDP總值也只有1162億元。這些指標折射出來的是廈門市的整體規模較小。再加上廈門市中心位于島內,客觀上削弱了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與帶動作用,使其中心城市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成了“孤島城市”。從全省來看,城市化程度不高,市場培育不充分,消費拉動力不強勁,吸引外資能力不強,中心城市聚集效益不明顯,是福建城市的普遍心病,嚴重制約了福建的經濟發展。也正是存在這樣一個“該強不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內部競爭無序局面的形成。內部激烈的競爭和混亂的秩序,必然導致內耗增加,合作阻力增大,難以形成發展合力。
面對全面落后的尷尬和壓力,福建近年來才開始踏上合作的班車。2004年“廈漳泉城市聯盟市長聯席會議”的召開,真正拉開省內合作的序幕。在三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合作的步伐逐漸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廈門和漳州的合作為例,兩市政府重視,輿論引導,民眾支持,先后推動了“燦坤”和廈門大學新校區落戶漳州,以及廈漳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尤其是廈門和漳州港區聯動堪稱區域合作、城市聯盟的典范,它將兩市的合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平臺,標志兩市開展新領域、深層次、高度融合機制的形成。廈漳合作在促進兩市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省內其他城市相互之間加強交流、合作和融合。
但落后的觀念和體制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轉變,福建經濟騰飛之前必須經歷地域壁壘,淡化這一關鍵過程的時間大致在“十一五”時期,并有可能向后推遲,所以,在此期間地域壁壘將繼續阻礙福建經濟發展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點值得福建警惕和反思。當然,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民眾意識的提高,現實情況的要求,福建省內的地市區的地域壁壘將進一步被淡化和減弱,地區間的合作在企業、民眾、政府、社會的多方位推動下將不斷深入,區域融合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將進一步升級。在這種背景之下,全局的發展規劃,統一的思想意識、長效的合作機制等都將逐一浮出水面,正式定性成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在當今社會,激烈的區域競爭其實質就是城市群的競爭。面對國內眾多實力強勁的城市群,福建將以怎樣的城市群結構和梯隊參與競爭?而在“海西”建設中,誰將統領群雄力挽狂瀾?筆者認為,以閩南三角區的“大廈門”為龍頭,將擔負起帶領福建乃至“海西”參與區域競爭的重擔。廈門是我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具有優惠的特區政策,城市建設和城市化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金融業和服務業發達,基礎設施完善,交通發達,區位優越,人才眾多,在國內外名氣較大……盡管廈門的人口數量、地區面積、經濟總量較小,但這些因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隨著閩三角地區行政壁壘的減弱,地區融合的推進,廈門將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強大向心力的現代化大都市。以“大廈門”為核心、閩三角為依托的區域經濟體,將改變福建一直以來沒有絕對權威性中心的尷尬和劣勢。根據2005年6月首次公布的《廈泉漳城市發展走廊規劃研究》的設想,廈泉漳城市發展走廊將形成若干城鎮密集群和都市連綿區,區域內常住人口將達到1000萬人,城鎮人口大約900萬人,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大約900平方公里至1000平方公里。這樣一來,廈門經濟特區的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依靠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遇,擔當起福建騰飛的領舞角色。“大廈門”的建設將進一步推進省內人心的凝聚、資源的整合以及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而圍繞廈門為核心的強大向心力對于提升福建綜合實力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也將更有利于“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區”與其他區域同臺競技,共創輝煌!
三、兩岸關系趨于緩和,制約因素相對減弱
在眾多的外部因素中,臺海局勢是影響海峽西岸經濟區穩定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經濟區要想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穩定的外部環境保障其生產和再生產。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不管是歷史還是現在,受臺海局勢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不穩定的臺海局勢始終牽動著福建的發展神經,導致福建在吸引外資能力和投資信心上大打折扣,并在實質上影響到福建的經濟建設。目前,兩岸的不穩定因素依然不容忽視,需要我們去認識。臺海局勢的不穩定根源在于“臺獨”勢力的存在,他們對抗大陸,百般阻撓“兩岸三通”,阻礙兩岸正常經貿交流,在臺灣問題上頻頻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些不穩定因素實質上已經影響到兩岸關系和地區經濟的發展。
但是從長遠上來看,兩岸關系總體上趨于緩和。因為和平與發展畢竟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加強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繁榮仍然是兩岸民眾所追求的。雖然“臺獨”勢力仍然存在,臺獨分裂活動還在繼續,但是現階段的兩岸關系已經大為改善,兩岸在總體上趨于穩定,這無疑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向前邁進的大好時機。新的政治經濟形勢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仍然有利。
首先,兩岸的政治對抗有所緩和。一方面,《反分裂國家法》的法律底線明確強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給島內“臺獨”勢力以有力的警告和牽制。胡錦濤主席在2005年就新形勢下提出發展兩岸關系的四點意見表明大陸高層已經在兩岸問題上作出了善意的表示。隨后,連宋的成功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特別是國共兩黨高層正式交流的大門,推進了兩岸形勢向有利于交流合作的方向發展。隨著國共雙方達成共識的付諸實施以及臺灣民眾在大陸兩岸政策上的不斷受益,島內民眾將更多地認識到大陸希望并推動兩岸交流的誠意,這無疑為愛好和平穩定的兩岸民眾帶來福音,也極大地增加了福建在建設海峽西岸過程中的機遇,對改善福建的投資環境,提高福建戰略地位大有裨益。
其次,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期望趨于一致。“其實大陸一直都在努力維護臺海局勢的穩定,并不斷提醒美國要顧全大局。”實際上,中國大陸目前把主要力量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擴大國際影響力上,希望緊緊抓住主辦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有利的發展機遇。而美國也正面臨著朝核、伊朗、伊拉克等棘手問題,無暇顧及臺海,更不愿意看到臺海發生戰事危及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而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使美國不得不考慮到戰爭的極大風險。從這種國際背景上來看,維持臺海較長一段時期的穩定是完全有可能的,這給海峽西岸爭取時間,加快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
再次,兩岸的綜合實力已經逐漸向大陸傾斜。在總體競爭力上,大陸已經超過了臺灣。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2007年競爭力最新評比結果,中國大陸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5名,臺灣排名第18名。軍力方面,最新刊登的全球軍力排名榜顯示,中國在全球軍力排名第4,而臺灣排位第35。可見大陸對臺的軍力優勢不斷增強,這就意味著和平統一的籌碼加重,意味著大陸維護穩定的實力加強,駕馭臺海局勢的能力提升,這也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提供了堅實后盾和外部環境保障。
最后,經濟規律作用下的統一的歷史趨勢沒有改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客觀上要求區域間要加強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是歷史的必然。目前,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世界最受矚目的經濟活躍區,大陸廣闊的市場對臺商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大陸早在2003年就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臺灣經濟無法擺脫對大陸的依賴。經濟形勢和歷史發展現實告訴我們:祖國統一的歷史趨勢始終沒有改變,未來的兩岸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福建應該完全有信心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建設海西,增強自身的實力,為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
可見,未來兩岸的關系仍存在值得我們警惕的困難,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兩岸關系的主旋律,合作與交流仍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前景仍然十分廣闊。隨著困難的逐步解決,兩岸交流的加強,戰爭的風險在短期內已經大大降低,兩岸關系將趨于緩和。福建可以充分利用福建與臺灣的地緣、人緣優勢,充分發揮其對臺的窗口和交流平臺作用,以交流促合作,促發展。我們在關注臺海局勢的同時,更應該修煉內功,搞好基礎,強化硬件和軟件水平;改善投資環境,整合區域經濟資源,吸引外商投資福建;使福建在兩岸經貿交流中成為最大的贏家。
總之,筆者認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今天,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歷史背景下,福建提出的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建設區的戰略構想將會給福建發展帶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當然,福建在短期內還無法實現經濟的突飛猛進,還受山區地域廣闊、平原面積狹小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并存在著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城市群建設渙散,區域整合力度有限,以及臺海不穩定因素的深刻影響等具體省情,所以不能過高地估計福建近期的發展形勢。但“十一五”時期對于福建來說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時期,是改變劣勢情況、突顯優勢力量的轉折時期。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系趨于緩和,國家對建設“海西”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福建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的實質改善,兩岸經貿交流的持續增強,福建將逐漸擺脫過去限制其發展的諸多不良因素。這一過程也是福建改變劣勢,增強發展優勢的過程。經過這一期間的積累和追趕,福建將乘著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東風,發揮自身優勢,依靠政府和民眾的智慧,展翅騰飛,成為牽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責任編輯 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