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持續發展已經被確定為我國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但是,如何將這一嶄新的科學發展觀轉換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進而指導和規范我們的實際行動,仍然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在某區域內評價和檢測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程度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故在分析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諸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靜態評估指標體系,并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總水平的綜合評估方法作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靜態評估;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9-0143-03
一、導言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現階段,要努力實現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面臨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歷史任務,而且面臨著人口基數龐大,人均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挑戰。這樣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堅定不移地走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沙掷m發展總是針對一定時間和空間而言的。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有不同的問題,因而將可持續發展的一般概念落實到區域發展的過程中去尤為重要。區域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歸宿和落腳點。因此,只有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基礎,同時也是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
盡管可持續發展已經被確定為我國21世紀的國家發展戰略,但是,如何將這一嶄新的發展觀轉換成可操作的管理模式,進而指導和規范我們的實際行動,仍然需要進行許多切合實際的研究和探討。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評價和監測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程度。也就是說需要建立指標體系來評估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樣的評估指標體系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構建,其中,按指標的性質可以分為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本文所推出的就是全部選用靜態指標構建的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
這套靜態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優點是:
(1)可以定量地反映某地區某一時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水平,監測和揭示該地區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在可持續發展的橫斷面上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及時為當地管理部門提供管理決策的信息依據,以便采取對策,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促進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2)可以進行地區間同一時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橫向評價和比較,從比較中找出差距和薄弱環節,進而采取措施,趕超先進水平。
(3)這套指標還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引導當地政府貫徹好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使其明確什么是應該追求和遵循的,什么是應該摒棄和拒絕的,督促、引導其更好地完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基本目標。
二、可持續發展靜態評估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
我們構建的可持續發展靜態評估指標體系在“可持續發展總水平”這一總目標層下分為經濟實力、社會質量、資源利用、環境整治四個分目標層。具體指標詳述如下:
(一)經濟實力
1.人均指標
(1)區域人均生產總值(萬元/人);(2)人均糧食產量(公斤/人);(3)人均鋼產量(公斤/人);(4)人均進出口額(美元/人)。
2.經濟效益
(5)區域內勞動生產率(萬元/人);(6)成本費用利潤率(%);(7)總資產報酬率(%)。
3.產業結構
(8)第三產業比重(%);(9)第一產業比重(%)。
4.發展潛力
(10)固定資產報酬率(%);(11)科研經費比率(%);(12)經濟可持續發展承載度。
其中:(12)經濟可持續發展承載度=經濟人口承載力/區域內總人口數,
而:經濟人口承載力=區域生產凈值/世界人均最終消費額。
(二)社會質量
1.社會結構
(1)城市人口比重(%);(2)腦力勞動者比重(%);(3)失業率(%);(4)基尼系數。
2.教育水平
(5)勞動者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6)人均教育經費(元/人);(7)科技人員比例(人/萬人)。
3.人口控制
(8)人口自然增長率(%);(9)老年人口系數;(10)育齡婦女總合生產率。
4.健康與安全
(11)平均預期壽命(歲);(12)每萬人擁有醫生數(人/萬人);(13)人均社會保障金(元/人);(14)每十萬人口發案件數(件/十萬人)。
5.生活質量
(15)人均收入(元/人);(16)人均消費水平(元/人);(17)人均居住面積(m2/人);(18)人均交通占有量(km/人);(19)每萬人擁有商業網點數目(個/萬人);(20)家用電器擁有率(件/百戶);(21)恩格爾系數;(22)社會事業費比率(%)。
其中:(20)家用電器擁有率(件/百戶)=千元以上家用電器擁有總件數/家庭總戶數。
(三)資源利用
1.人均存量
(1)人均耕地面積(公頃/人);(2)人均水資源量(m3/)k);(3)人均活立木蓄積量(m3/人);(4)人均海域面積(km2/人);(5)人均45種主要礦產保有儲量(噸/人);(6)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積(公頃/人)。
2.利用效率
(7)糧食單產(公斤/公頃);(8)水資源產業單位產值(元/m3);(9)森林資源產業單位產值(元/公頃);(10)海洋產業單位產值(萬元/km2);(11)噸礦產值(元/噸);(12)草地單位面積產值(元/公頃)。
3.耗損狀況
(13)耕地惡化率(%);(14)萬元產值木材消耗量(m3/萬元);(15)草地惡化率(%);(16)萬元產值水耗量(1113/萬元);(17)萬元產值礦耗量(噸/萬元);(18)萬元產值能耗量(噸標準煤/萬元)。
4.開發投入
(19)自然資源相關科研人員比率(%);(20)自然資源相關經費比率(%)。
其中:(11)噸礦產量=礦業年總產量/礦石年開采量
(13)耕地惡化率=耕地惡化面積/耕地總面積
(耕地惡化面積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鹽堿化及其他人為侵占和損毀的耕地面積)
(四)環境整治
1.環境質量
(1)城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2)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3)地面水高錳酸鹽指數平均值(mg/L);(4)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dBA);(5)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dBA)。
2.污染控制
(6)煙塵控制區覆蓋率(%);(7)汽車尾氣達標平均值(%);(8)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10)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率(%);(11)漁業水域富營養化治理率(%)。
3.環境建設
(12)城鎮污水處理率(%);(1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4)城市集中供熱率(%);(15)居民氣化普及率(%);(16)城市綠化平均覆蓋率(%);(17)自然保護區覆蓋率(%);(18)環保產業占GDP比重(%);(19)環保與生態建設投資比率(%)。
4.環境管理
(20)“三同時”合格執行率(%);(21)環境影響報告制度執行率(%);(22)排污費征收面(%)。
其中:(1)城市空氣污染指數平均值,依據各城市環境檢測站公布的數據,用城市面積加權平均算得。指標(4)(5)測算方法同(1)。
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靜態綜合評估——混合評分法
利用上述指標體系,可以對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靜態綜合評估,我們采用多指標綜合評估法。不過,這里對經濟實力、社會質量、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四大指標將采用稍有不同的評分方法,故稱之為“混合評分法”。
1.“經濟實力”、“社會質量”分目標的綜合評估——“五級評分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