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建設的基本目標取向。建設服務型政府基本路徑,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塑造現代政府理念;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角色定位;調整政府權力配置結構。
關鍵詞:蘇中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12-0093-02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一項深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要求政府從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實現根本性轉變。蘇中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如何向深度廣度繼續深化又是一項新的課題。
1、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塑造現代政府理念。行政文化是行政體系中的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對行政活動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和信仰。任何行政體系的結構、過程、程序及行政主體的行為觀念,都會直接或間接受到行政文化的影響。任何行政組織只有具備先進的行政文化,才能使全體行政人員團結一致,提高其集體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并把他們的個人追求目標和行政組織的最高行政目標聯系起來,通過全體行政人員齊心協力圓滿完成行政任務。如果缺乏對行政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就不可能順利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服務型政府建設離不開行政文化的加強與建設,為了保證蘇中地區行政文化始終具有積極健康的趨勢,始終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相一致,就應當建構行政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規范體系和行為準則,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真正發揮導向、規范作用,為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蘇中地區受傳統封建統治型行政文化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管制型行政文化的影響,長期形成的是領導權威觀、指揮者中心觀、權力服從觀,領導在上,群眾在下,上下級之間、政府與群眾之間是簡單的命令與服從關系。為建立服務型政府,就必須摒棄這些觀念,代之以正確的權力觀。一是樹立人民主人觀。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來自于人民。人民群眾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體,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應把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作為改革和發展的最終目的,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政府受人民的委托履行法定職權,官員代表人民行使人民授予的權力。只有樹立人民主人觀,才能抑制權力的擴張,杜絕濫用權力和以權謀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二是樹立群眾“上帝”觀。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自覺地把顧客視為上帝,這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經營理念,其原因在于企業的得失成敗決定于消費者的貨幣選票。建設服務型政府,就要求政府像企業一樣樹立群眾“上帝”觀,在政務活動中最大限度地滿足群眾的需要。為此,政府部門要擴大公開性和透明度,減少政府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更好地了解社會公眾的服務需求。在服務程序方面,要注意便捷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公民到政府機構辦事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務。改進執法行為,文明執法,強化窗口服務,改進政務作風。積極推動政務公開和社會監督。完善服務的投訴和責任追究制、民主評議制和社會評議制。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實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和利用,建立便捷、高效的電子政府,把政府的公共服務置于社會和公民的監督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中,應逐步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要建立政府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政策聽證制度。加強制度建設,使政務公開法律化、規范化。同時,還要加強新聞媒體的信息披露作用。
2、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角色定位。服務型政府是職能有限,但又能很好履行自己職能的政府。服務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舉一事例,長期以來不少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增長,無不都把吸引外資的任務指標與政績考核掛鉤。由于要引進外資就不得不開出強勢的優惠措施和條件,豈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有違于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有可能使外資企業擠垮本地民營企業,影響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不論對外資還是內資無疑都應遵循公平競爭原則,而不能靠政府的各種強勢優惠。任何利用權力對經濟的過分介入和干預都會導致諸多問題,也極易滋生腐敗。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政府的工作是做好服務,以服務促進本地經濟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而不是通過權力的干預來“騰籠換鳥”,影響甚至擠垮本地民營企業。
政府要充當為蘇中地區的市場和企業提供服務,協調各方關系以及維護秩序的角色;要把以往的直接控制、直接經營的政企關系模式轉變為以間接調控、直接服務為主的新模式。所謂政企分開,就是要建立對所有企業的公平待遇制度,不論外資、民資都要營造統一、透明的政策環境;打破部門或行業在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用事業服務領域的壟斷,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堅持“非禁即入”的理念,從“允許性”理念轉變到“禁止性”理念,是蘇中地方政府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凡事要經過允許、審批才能干,這種理念抑制了創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凡事只要法律不禁止都可以干,這種“非禁即入”的理念擴大了創新空間。
3、調整政府權力配置結構。服務型政府所要求的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顯然不是統治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所能實現的。政府職能轉變主要是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事業單位、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解決政府職能上的“錯位”、“缺位”、“越位”問題,實現政府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準確定位。因而要相應地調整政府的權力配置結構。
將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分置,具體行政行為下移;將全局事項的管理與局部事項的管理分置,局部事項的管理權限下移;進一步下放行政審批權限,由基層政府依法行使審批權和管理權;對于上下級政府共同管理的事項,應建立明確的分工協調機制、合作機制,不再進行重復管理和重復審批,以提高公共政策的質量與執行效果;改進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管轄方式,基層政府應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事權、財權、人權和編制管理權,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主要行使指導、協調、信息咨詢和依法監督權。在現行的行政體制下,不僅某些經濟事務存在條、塊分割的問題,在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諸多社會事務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這說明,蘇中地方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務,必須徹底克服現行條、塊分割行政體制的嚴重弊端,嚴格實行公共服務的“屬地管理”原則,江蘇各地方的情況差異很大。在保證上級政府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應當充分賦予地方處理和解決公共事務、應對突發性事件的事權,并對此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在這方面,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課題。比如,地方的立法權問題,干部的管理權限問題,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問題等。要從蘇中的實際出發,理順上級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通過上述方式,實現“宏觀管住、微觀管好”的目標,充分調動上下級的積極性。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是為了構建政府和公民和諧共贏關系。在未來以政府為中心的改革戰略中,隨著當地人們對公共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如何把建設服務型政府放在突出地位,提高政府提供服務的能力,將成為蘇中地區政府最關鍵的問題之一。只有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戰略目標,加大改革的力度,從觀念、體制、機制等方面重構中國的公共服務體系,蘇中才可能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方面取得戰略性突破。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