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環節。“十五”以來,內蒙古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結構、投資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所有制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系統分析我區經濟結構,對于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總量
生產總值迅速擴大。2005年生產總值達到3895.55億元,“十五”年均增長17.1%,超過“九五”6個百分點;其中2002—2005年增速連續4年居全國第1位;占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1.98%,在全國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331元,年均增長16.9%;由2000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3%提高至116.3%。2006年生產總值達到4790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在全國的位次上升至第17位。
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財政總收入達到536.36億元,“十五”年均增長28.1%,超過“九五”12.8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77億元,在全國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3位上升至第20位。2006年,財政總收入達到712.9億元,同比增長32.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61.71億元,同比增長37.8%。
經濟實力在西部省區的地位明顯提升。生產總值在西部地區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人均生產總值的位次由第2位上升至第1位;地方財政收入的位次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人均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位次由第3位上升至第1位。
二、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十五”以來,我區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農牧業產業化,加快發展服務業,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進為2006年的13.4:48.6:38.0。 農牧業穩步發展,畜牧業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農牧業增加值達到589.6億元,“十五”年均增長6.6%,比“九五”快0.2個百分點。畜牧業占農牧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45.4%,農業比重由56.8%下降至48.3%。主要農畜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牛奶、羊肉和羊絨產量居全國第1位,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第12位。2006年,農牧業增加值達到641.72億元,同比增長6%。
工業化推進到中期階段,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773.2億元,“十五”年均增長22.1%,比“九五”快10.8個百分點;其中2003—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3年居全國第1位。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裝備制造和高新技術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2005年其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發電量、原煤、鋁和乳制品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2005年液體乳、羊絨衫產量躍居全國第1位,原煤產量、純堿產量、發電量分別躍居全國第2位、第7位和第9位。2006年,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增加值達到2329.51億元。同比增長25.1%,增速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服務業發展明顯加快,新興服務業不斷壯大。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532.8億元,“十五”年均增長17%,比“九五”快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在全國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貨運量和客運量年均分別增長10.4%和6.4%;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年均分別增長21%和14.1%;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37+3%;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29.1%。服務業結構有所改善,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5.9%下降到54.7%,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比重有所上升。2006年,服務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818.77億元,同比增長14.5%。
三、投資結構
國家預算內資金比重下降,自籌和其它資金比重上升。2005年,國家預算內資金達到155.3億元,“十五”年均增長28+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4.8個百分點。自籌和其它資金達到1926.8億元,年均增長47.8%,比重提高6.8個百分點。2006年,企業自籌資金比重繼續上升,達到76.1%;國家預算內資金和國內貸款比重有所下降。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非公有制經濟投資比重上升。200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額達到1644.7億元,“十五”年均增長4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7個百分點。其它類型企業投資額達到917.7億元,年均增長64.3%;比重提高16.3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和個體企業投資額年均增長9.7%,比重下降13.6個百分點。
三次產業投資均較快增長,工業投資比重明顯上升。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十五”年均增長65.5%;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8.9%,比2000年提高24.6個百分點。農牧業和服務業投資年均分別增長27.8%和36.6%;比重分別比2000年下降5.9個和18.7個百分點。2006年,第一、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同比分別增長18.5%、23.5%和32.1%。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強化,優勢特色產業和公共服務投資力度加大。“十五”累計完成電力投資1234.3億元,煤炭投資194.2億元,公路投資867.6億元,鐵路投資82.2億元,社會事業投資338.9億元,生態投資173.7億元,水利投資183.2億元,城市基礎設施投資408.4億元。
四、區域結構
各盟市經濟均實現快速發展。“十五”期間,各盟市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年均增速均超過10%,其中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和阿拉善5個盟市生產總值增速超過20%。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烏海4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速超過30%。2006年,除興安盟外,其它各盟市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均超過10%,其中鄂爾多斯市最高,達到58.1%。
呼包鄂地區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領頭羊”。2005年呼包鄂三市生產總值達到2187.2億元,占全區的53.2%,比2000年提高13.9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達到156.6億元,占全區的56.3%,提高9.1個百分點。2006年,由于其它盟市經濟發展加快,呼包鄂經濟總量在全區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區的46.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的56.5%。
經濟增長的熱點地區不斷涌現。例如,錫林郭勒盟依托煤炭等資源,大力發展能源重化工業,2005年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區第1位,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居第4位。滿洲里市發揮口岸優勢,加強與俄羅斯合作開發資源力度,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口岸過貨量比2000年增加1.9倍。阿爾山市依托旅游資源,積極發展壯大旅游業,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次比2000年增長9.8倍;旅游總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提高到52%。
縣域經濟實力迅速上升。《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我區縣域經濟(不包括市轄區)整體競爭力在全國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在各省市區中上升速度是最快的。200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億元的旗縣僅有6個,2005年達到51個。人均生產總值達。1萬元以上的旗縣由10個增加至46個。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億元的旗縣由8個上升到36個。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00元的旗縣由9個上升到43個。
東部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滯后于西部地區。2005年,東部五盟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290.6億元,占全區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1.4%;人均生產總值與呼包鄂的差距由4483.2元擴大到23537元;財政收入為80.6億元,占全區的28.9%;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與呼包鄂的差距由407元擴大到1795元。
五、城鄉結構
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人口達到1126.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2%,比2000年上升5個百分點。城市(不包括市轄縣)生產總值占全區的比重達到60%以上;城鎮化水平超過全區平均水平的有7個盟市,其中最高的烏海市達到94.7%。2006年,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率達到48.6%,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城鄉收入差距不斷加大。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137元和2989元,城鄉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091元提高到6148元,城鄉收入之比由2.52:1擴大為3.06:1。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358元和3342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為7016元,城鄉收入之比由3.06:1擴大為3.1:1。城鄉消費差距呈擴大趨勢。2005年,農村牧區人口占總人口的52.8%,但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占全區的33.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446.2元,相當于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的35.3%
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后于城鎮。“十五”期間,我區加大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力度,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牧區“六小”和“五通”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教育“兩基”攻堅工程、中小學遠程教育網絡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成績顯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和“西新工程”穩步推進。但是,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薄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特別是水、電、交通、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明顯不足,90%以上農村牧區老年人口幾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嚴重制約著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六、就業結構
城鎮就業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城鎮就業人員為350.3萬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00年的40.5%下降到33.6%;鄉村就業人員690.8萬人,所占比重由59.5%提高至66.4%。分地區看,各盟市城鎮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鄉村就業人員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農牧業就業比重上升,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下降。2005年,農牧業就業人數為560.5萬人,比2000年增加6.8萬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53.8%,比2000年提高1.6個百分點。非農產業就業人數為480.6萬人,減少27.3萬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為46.2%。
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人數減少、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產業結構重型化導致資本替代勞動力。“八五”時期,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即經濟每增長1%帶來的就業人數增長率)為0.25,“九五”下降到-0.04,“十五”進一步降為-0.23。二是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水平較低,吸納就業能力差。2005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三是城鄉勞動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勞動力培訓不足。四是2003年后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全社會就業人員中不包括自由從業人員,而自由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城鎮二、三產業。五是由于我區積極落實國家支持“三農”的各項政策,調動了農牧民從事農牧業生產的積極性。
傳統產業就業人數下降,新興行業就業人數上升。由于技術進步、業態創新等原因,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十五”期間,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就業人數分別由2000年的32.9萬人下降到22.8萬人。同時,新興行業吸納就業能力逐步增強。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就業人數由72.6萬人增加至75.7萬人。
七、收入結構
工薪收入在城鎮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2005年,城鎮居民工薪收入達到6669.5元,占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69.7%,比2000年提高7.6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合計2734.4元,僅占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28.6%,下降8.5個百分點。從收入來源變化趨勢看,工薪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趨勢,轉移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與全國變化趨勢相反。
轉移性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造成占退休人員多數的企業退休人員工資增長較慢。一是企業應提的養老保險金未足額計提,資金籌集困難,欠費嚴重。二是養老保險覆蓋面仍然較窄,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勞動者參保率低。三是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滯后,保險方式單一,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保險等發展緩慢。經營性收入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不同行業收入差距較大。2005年收入最高的電力燃氣及水供應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是收入最低的農林牧漁業的3.57倍。一些傳統壟斷性較強的行業如電力燃氣及水供應業、金融業的職21232資水平長期位居前列;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新興的、知識密集型行業逐步成為高收入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而相對屬于傳統行業的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貿易餐飲業等行業職工工資水平均處較低行列;而技術要求低且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居民服務業和農林牧漁業等行業則處于最低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群體收入差距擴大。以城鎮居民為例,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由2000年的4.6倍擴大到2005年的6.4倍。最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于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00年的38.6%下降至33%,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相當于平均水平的1.18倍擴大到1.44倍。
家庭經營性收入在農牧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2005年,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為2222.3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74.4%,比2000年下降8.6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八、所有制結構
國有經濟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企業改制重組、優化整合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12家大型國有企業實現了改革重組,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邁出實質性步伐,外貿、物資和商糧三大集團改革基本完成。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基本結束,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2005年,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65.1%。
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區先后出臺了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2005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1333.6億元,“十五”年均增長26%,比生產總值增速高9.4個百分點;占生產總值的34.9%,比2000年提高11.2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城鎮就業人員達到159.5萬人,占全區城鎮就業人員的40%。據不完全統計,非公有制企業上繳稅收96.6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20.9%。2006年,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初步統計完成增加值1772.3億元,同比增長25.9%,比同期生產總值增速快7.9個百分點。各盟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重點地區拉動作用明顯。必須看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比,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依然偏低,在市場準入、融資等方麗仍然受到許多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空間仍比較大。
九、企業組織結構
大型企業穩步發展。2005年,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中,大企業為46戶,比2000年減少41戶,工業總產值達到1161.1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0%,下降4.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達到74.3億元,占全部利潤總額的32%,提高12個百分點;資產總額達到1449.9億元,占全部資產總額的32%,下降28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2005年,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中小工業企業達到2401戶,占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98%,比2000年提高4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達到1834.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0%,提高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達到160.8億元,占全部利潤總額的68%,下降12個百分點;資產總額達到3146.1億元,占全部資產總額的68%,提高28個百分點。
(課題組組長:安俊義 杭拴柱 課題組成員:朱曉俊 黃占兵閆瑞芳 張永軍 安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