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歷史是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當今世界,能源短缺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突出問題,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正面臨著來自能源短缺的嚴峻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消費也進入快速增長期。過去5年能源消費總量超過了過去20年的總和。
我國的能源資源雖然豐富。但按人口計算的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據世界能源會議和其他有關資料,我國人均占有煤炭經濟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46%;人均占有可開發水電量為世界平均量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氣可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量的1.5%。
我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率低下,尚存在巨大的節能潛力。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極為有限的能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我國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這說明我國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經濟結構方面還比較粗放,存在著巨大的節能潛力。不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單純依靠加大能源建設力度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
能源利用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比較嚴重。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過環境自凈能力,我國已有約1/3的國土受到酸雨污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解決能源開發、利用、供應、消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中,我國的情形更為復雜和嚴重,以致能源安全被提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國未來能源發展如何與環境保護協調,兼顧經濟性和清潔性的雙重要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