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30年的改革開放,生產了占美國30%的消費品,但工資水平僅為美國的4%,而且中國經濟多年來受困于生產過剩,內需不足,社會生產力與消費水平發生巨大反差。勞動與資本所發生的結構性失衡,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是一個國家實現和諧共榮的必由之路
(一)只有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才能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消費水平的提高就起決定作用。社會生產了產品,也必須生產出消費這個產品的市場。勞動者的工資不相應提高,部分產品價值就不能實現,簡單生產不能維持,更談不上擴大再生產。相反,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工人工資,就等于產品市場的擴大,產品的價值實現也就變得順利無阻。因此,如果沒有同步的國民消費增長,不可能有高速的經濟增長。日本的經濟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日本1960年12月27日通過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0~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350%,國民收入增長率為340%。國民生產與國民收入的同步增長,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只有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才能緩解社會基本矛盾。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決定,在沒有政治干涉的情況下,資本不可能自行讓勞動者增加工資或福利待遇。因此勞資共享經濟體不可能自行建立。早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斷,為爭奪市場的戰爭頻發,就是因為這種共享體沒有建立。而已經建立這種共享體的當代發達國家,內需問題已不是主要矛盾,只有為爭奪資源而戰的,沒有為爭奪市場而打仗的。目前,發達國家都有強大的工會和各種勞工維權組織,保證了工資增長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勞資共享經濟體的建立,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有限的消費與無限發展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高度發展。隨著股份制所導致的生產資料社會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勞動保障、社會福利的提高,創造性勞動價值在與資本的關系中地位進一步提高,而資本利潤率的不斷下降,有可能使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理想中的社會主義的距離比我們更近。
(三)只有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才能從根本上縮小收入差距。我國至今沒有建立起發達經濟體所絕對必須的、以兼顧勞資雙方共同利益為特征的共享經濟體,資本和權力部門利益被最大化,勞動者的利益訴求往往被忽略。一個顯著的表現是,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比例而增長。在體制內人員工資出現剛性增長的同時,數量龐大的底層勞動群體的工資卻表現出罕見的黏性。內、外資企業年產值平均增長超過10%,而勞動者年工資增長率僅為1%~3%。目前,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拉越大,基尼系數已超過安全警戒線,上升到0.47以上。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都出現了一批低收入群體和貧困戶。那些先富起來的群體與貧困戶的收入差距過大,經濟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的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只有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
二、收入分配體制不健全是制約勞資共享經濟體建立的根本原因
(一)工資收入分配體制不健全。國有企業內部缺乏有效的收入分配激勵和約束機制,宏觀調控手段不完善,造成工資總額管理、管理層薪酬和職務消費等方面的不規范以及部分人利用企業改制侵吞國有資產等問題。工資的市場形成與管理體制不健全,尚未形成雇傭雙方集體談判、政府管理的三方協調工資形成機制,勞動者權益保護的體制與機制存在較多薄弱環節。
(二)要素收入分配機制不健全。各市場主體對要素占有的不同條件、獲得國家公共資源的規模與質量以及享受優惠政策的多寡不一,決定了其進入市場競爭時的起點條件不公平、不均等。資本、勞動力、技術、土地等要素交易中的不規范,甚至是違法、違規行為,突出表現在土地批租、國企改制過程中,擾亂了要素分配的正常秩序。
(三)再分配調節體系不健全。采用單一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稅率級差沒有合理拉開,導致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偏重,并且尚未開征物業稅、遺產和贈與稅,缺乏對財產差距的有效調節,消費稅稅目稅率的設置也不盡合理,影響了消費稅調節作用的發揮。國有企業利潤調節機制不健全,除了上繳稅收外,許多國有企業的經營利潤尤其是壟斷利潤一直留在企業,助長了企業內部的不規范分配和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在社會保障方面,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居民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條件;公共衛生和教育制度不完善,城鄉、地區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居民在為獲取收入而必備的健康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較大的機會不均。
(四)收入分配管理機制不健全。在宏觀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多頭管理、體制交叉的矛盾。收入分配宏觀決策與管理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不夠,對收入分配缺乏統籌規劃、總體平衡和協調管理,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管受到部門利益的影響。在調控收入分配的基礎建設方面,市場交易手段和監督管理不能適應收入分配監測需要,金融和財產實名制及其監測體系不健全,制約了調控政策的有效實施。
三、按照建立勞資共享經濟體的要求改革收入分配體
(一)改革勞動工資管理體制。通過建立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適當拉開不同職務、不同級別之間的工資差距,增強工資和級別的激勵作用,鼓勵公務員勤政廉政,為經濟社會發展多作貢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企業必然要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由勞動部門和財政部門直接管理和控制工資分配的做法已經行不通。放開讓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自主分配成為客觀必然,但放開后,國家又不能不管。這是一個原則問題??梢詫嵭袃深^卡死,中間下達職務、職稱級別工資指導線的辦法,讓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各類人員的工資數額。所謂兩頭卡死,即一頭是最低工資標準,另一頭是最高不得超過多少數額為限,超過了要有制裁手段,包括征稅。指導線是標準數額,可以高于,也可以低于,但高低都有限度。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在試驗這種調控辦法。
(二)推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年薪制。對于國有企業少數高層經營管理人員實行年薪制,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來,勞動部門也把它作為工資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但是這種改革似乎還只在極少數企業試行,推廣頗有點受阻。有的是擔心實行年薪制之后,企業領導人報酬收入太高,與政府公務員的工資報酬擺不平;有的是怕工人有意見,難免會激化矛盾。因此,推行年薪制要與其他改革相配套才行。例如企業取消行政級別,企業經營者與政府官員脫鉤,等等。年薪制在理論上是站得住的。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與企業搞得好與不好,關系極大。他們的勞動是復雜勞動。要辦好一個企業,是很不容易的。而他們為辦好一個企業而付出的心血,又不是馬上能夠見效的。根據報酬要與績效相聯系的原則,年薪制肯定要比月薪制好。實行年薪制不僅能有效地調動經營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加強廉政建設。
(三)打破行業壟斷。導致中國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行業收入差距擴大,一些國有壟斷行業不斷拉大與其他行業的差距。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壟斷行業的職工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實際收入差距可能更大。壟斷之所以會拉大貧富差距,這是因為壟斷企業職工的工資、獎金、福利待遇,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壟斷企業以向公眾轉嫁成本等方式,對公眾展開掠奪,導致低收入者不堪重負;壟斷的存在,剝奪了公眾通過公平競爭擺脫貧困的機會。因而,要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打破壟斷,為每一位公民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從長遠來看,這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要通過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積極落實優撫對象生活、醫療待遇政策,努力實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應保盡保;大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使城鎮低收入人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要結合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適當提高殘疾軍人和“三紅”(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三屬”(革命烈士家屬、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等部分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對移交政府安置的軍隊離退休干部,與軍隊管理的離退休干部同步同幅度提高待遇標準;對移交政府安置的軍隊無軍籍退休退職職工和軍隊離退休干部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適當提高待遇標準。
(五)完善收入分配調節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規劃城鄉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著力解決不同人群間社會保險待遇差別過大問題。盡快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制度相銜接的農村社會養老和醫保制度。加強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建設,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的調節力度。調整消費稅稅目稅率,適時調整征稅范圍。調整完善車船稅等現行財產類稅收制度,適時開征物業稅,研究出臺遺產和贈與稅。
(作者單位:中共寧德市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