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遵循規律,在破解矛盾中加快發展,在加快發展中統籌兼顧,以科學發展為己任,以富民利民為追求,扎實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全旗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從“快”向“又好又快”邁進。
一、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準旗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走過了一段從貧窮落后到解決溫飽、從解決溫飽到基本小康、從基本小康到正在實現全面小康的不平凡的發展歷程。進入“十五”以來,伴隨著國家經濟整體快速發展對煤電等能源需求的迅速擴張,強勁拉動了礦產資源的開發轉化,資源稟賦優勢凸顯,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200億元,人均8665美元;財政收入43.3億元,人均15630元。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從全國320位提升到67位,西部37位提升到第3位。今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8%,達到256億元;財政收入增長38.5%,達到60億元。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總體實力快速提升。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同時,也形成了過多的依賴資源利用,產業鏈條短、能耗高、污染大等與科學發展不相適應的反差。如果把發展目標僅僅定位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層面,不僅導致人與自然的脫節,最終還將傷及經濟社會的各個環節;如果把發展方式長期停留在依賴資源的層面,即使經濟做的再大,將來也要為環境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發展歷程演進到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的今天,新的形勢、新的挑戰和肩負的責任要求我們必須突破陳規,警醒自然之珍貴、警醒資源之珍貴、警醒環境之珍貴,更加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們按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和國家產業政策趨向,堅決整頓、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新上、拓展先進產業,扭轉結構單一、粗放發展的局面。地方煤礦從最多576座減少到114座,單井規模從最大3萬噸提高到平均65萬噸,煤炭產量從2000年的1188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8522萬噸,煤炭產業正從傳統走向現代、粗放走向集約。堅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推進國華三期、龍口電站、伊泰煤制油、久泰二甲醚、奈倫尿素合成胺、準能哈爾烏素露天礦等大項目建設進程,促成華能、中匯能源、北方聯合電力等企業的煤電、煤化工項目快速上馬,規模化、多元化、循環化工業格局逐步形成。本著對地區負責、對后代負責的姿態,拿錢買環保,投入1.5億元關掉212臺白灰爐、126臺焦化爐、38臺硅鈣爐、9臺煉鐵爐、7臺電石爐,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高污染、高能耗、低技術工業正在淘汰,政府問責,輿論譴責、群眾指責的“黑三角”帽子可望摘掉。今后,我們將堅決杜絕低端項目落地,推進工業體系向煤、煤電、煤化工相互轉化,循環利用的模式轉變,真正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通病”。基于多年來我旗農牧業“樣樣俱全、樣樣不精”長期徘徊不前,在社會分工中處于邊緣化的狀況,我們按照“收縮轉移、集中發展”的戰略,重點支持優化發展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農牧業發展,采取種植規模化、作業機械化、灌溉節水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經營產業化的“六化”發展模式,首期開發以十二連城6萬畝為代表的3個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示范區,打造沿河農牧業經濟高效增長帶走出了堅實的一步,農牧業產業化開始破題上路。同時,特色旅游、現代物流和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推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互動轉變。
二、堅持集中發展,更加注重發展布局的優化
多年來形成的粗放的工業布局、零散的城鎮和村莊布局深刻啟示我們,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重點城鎮集中、農業向優勢地區集中勢在必行。幾年來,鄉鎮由過去的27個撤并到9個,村由256個撤并到159個。累計轉出農村人口8.1萬人,實現了城鎮居住人口超過農村的歷史性突破。依托基地引項目、引進項目建基地,先后開發建設大路新區、準格爾經濟開發區,按照社會服務標準化、基礎設施統一化、產業體系集群化、關聯產業循環化的發展理念,實現了工業項目布局集中的集群發展。1999年政府搬遷以來,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30多億元,特別是薛家灣城鎮水系、美化綠化和公園建設,使市容市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觀和迅速提升。薛家灣成長為超10萬人口的中心鎮;沙圪堵改造舊城、拓展新區,依然保持了繁榮。大路新區按照建設“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中國一流縣級新城”的目標,累計投入基礎建設資金近6億元,新的城市空間、新的產業基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拉開了建設序幕。龍口特色旅游重鎮建設穩步推進。全旗城鎮化水平達到51.3%。今后,我們將重點推進入口向城鎮集中,到2010年4個鎮聚集人口達到20萬以上。農村是薄弱地區,也是最廣大的后發地區,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準格爾的和諧;農民是弱勢群體,也是最龐大的社會群體,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準格爾的小康。基于農牧業先天不足的自然條件,我們實行“三區”劃分,以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減少農民、致富農民,逐步轉移禁止發展區和限制發展區的人口,到2020年,農村居民點由現在的1000多個調整到60個左右,近80%的土地形成無人居住的生態自然恢復區。
三、堅持和諧發展,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共享
真正的和諧,不僅要在加快發展、率先發展上走在前列,更要在統籌發展、和諧發展上作出示范。在經濟走上快車道的時候,我們感到準格爾與先進地區的最大差別是公共產品不足的差別,最大的欠缺是公共服務滯后的欠缺,最緊迫、最艱巨的任務是構建覆蓋城鄉、待遇均衡的社會服務體系的任務。我們在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可用財力逐步增加的前提下,始終把富民、愛民、惠民放在第一位,向困難群眾傾斜、向薄弱環節傾斜、向基礎設施傾斜,努力讓老百姓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一是落實“多予少取”的方針致富百姓。廣大農民經歷了從納稅繳費到零負擔,再到人均享有871元政策性收入的歷史變遷,初步建立起減負增收、直補增收、轉移增收、產業增收相結合的收入格局。農民人均純收入5412元,其中來自二三產業占55%。兌現職工干部增資政策,逐年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2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0.3億元,人均14500元,多數居民正向寬裕型生活邁進。二是開展“心系農村、服務百姓”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采取“企業扶、單位幫、干部帶”,真正實現“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三是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回報百姓。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改善民生、藏富于民,讓發展成果普惠民眾。率先實行涉農涉牧稅費減免政策,建立城鄉弱勢群體救助體系,制定離任村干部、六十年代精簡退職人員補貼政策和城鄉老年人優待政策,為原國有、集體和二輕轉制破產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代繳養老保險、發放生活補貼,為35歲以上居民免費體檢,兌現干部職工住房補貼,開展廉租房建設和礦區居民搬遷,實行義務教育“四免一補”、職業高中“四免一補”、普通高中“三免一補”,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無業居民合作醫療和配套的大病統籌,開展農村低保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五大保險”全面建立,城鄉醫保、低保實現全覆蓋。幾年來,投在惠民政策和社會保障的資金超過6億元,有17萬農民、2萬多城鎮居民和全旗所有學生不同程度受益。今后,我們將隨著經濟的發展,繼續提標擴面,力爭到2010年建起城鄉統一的醫保、低保、養老保險、上學救助和戶籍制度。四是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改善教育環境,撤并47所中小學,初步實現小學向鄉鎮所在地、初中向重點鎮、高中向薛沙兩鎮集中,教育基礎設施和均衡教育程度大大提升,職業義務教育和十二年義務教育提前實現。衛生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全面改善。逐年充實技術人才,正在建立醫療隊伍梯次發展機制。實行旗直3所醫院和基層衛生院結對幫扶,基本建起旗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與北京西山醫院、內蒙古醫院等合作,全面建起業務對接關系和技術補給機制。通過教育衛生軟硬條件的改善、惠民政策的建立、保障體系的完善,“在哪上學、誰給上學、都能上學”,“在哪看病、誰給看病、都能看病”的問題得到根本解決。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恢復烏蘭牧騎,弘揚漫瀚調藝術,籌劃拍攝反映歷史和現代題材的電視劇,新建薛家灣體育館,規劃建設大路新區體育館、博物館、圖書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正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要素的聚集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都是可以流動的,決定其流向的是機制、體制和環境。這些年來,我們從制定規劃、改善環境等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方面人手,積極構筑各類發展要素聚集、流入的“洼地”,正在從資源優勢向綜合優勢轉變,有效擴展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近三年,累計投入7000多萬元修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系列規劃。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先規劃、后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逐步步入良性軌道。遵循“三化互動水支撐,基礎設施要先行”的發展規律,實行水務公司運作供排水、城投公司運作城市經營等一系列措施,取得速度、質量、效益多贏的成效。建成500千伏變電站1座、220千伏變電站3座、110千伏變電站9座。建成黑色公路1117公里,覆蓋全境的網狀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堅持把生態治理作為基礎工程,實行禁牧舍飼養殖和“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森林覆蓋率達到23.2%,植被覆蓋度達到64%,實現了丘陵溝壑山區生態環境的整體好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將中國煤科院、山西煤科院、內工大、內農大作為技術依托單位。成立煤轉化、高嶺土研發中心,組建煤化工研發中心。與清華、內工大、蘇州農干院、濰坊農干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大規模培訓旗鄉村三級干部和地方企業管理人員,定期邀請國內資深專家作學術報告;加強旗內各類培訓基地建設,使廣大有就業愿望和就業能力的城鄉勞動力全部免費得到適用技能培訓。學習培訓已經成為覆蓋全民的一項最好福利。人才團隊正在向更高層次構筑。采用“政府資助、企業合作、學院獨立辦學”模式,引進建設內工大礦業學院,為提高全民素質、推動自主創新創造了有效的載體和平臺。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實績用干部,用事業留干部,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大力弘揚“戰勝自我、推進文明、實現跨越”的鄂爾多斯精神,增強自信、克服自滿,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奮發創業,營造了一種與時俱進、團結拼搏、勇于爭先的發展氛圍。成立群眾工作局。暢通訴求渠道,從群眾的呼聲中獲取決策的第一信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榮辱觀教育,形成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回首過去,我們走過了充滿艱辛的奮斗歷程,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發展成果。這是鄂爾多斯現象在準格爾的詮釋,是鄂爾多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在準格爾的實踐,是鄂爾多斯共創財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諧在準格爾的縮影。市委、市政府召開兩個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以會促創、以會促建,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展示了成果,改善了環境,提升了工作,凝聚了人心。召開這次會議,是對我們的鞭策和鼓勵,對照“三個轉變”,對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對照兄弟旗區的發展態勢,我們也找到了差距和不足。展望未來,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基點上。我們決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把握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認真學習兄弟旗區的先進經驗,加快推進“三個轉變”,努力打造富強準格爾、小康準格爾、魅力準格爾、創新準格爾、和諧準格爾!
(作者系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