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經濟學理論中,外部性是一個與公共物品、市場失靈聯系緊密的論題。當一個人從事影響旁觀者福利而對這種影響既不支付報酬又得不到報酬活動時就產生了外部性(曼昆,2003)。根據該事項對旁觀者的影響是有利或不利的,可將其定義為正外部性或負外部性。從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特點來看,會計信息一旦披露便具有了公共物品的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即投資者在利用會計信息時不能排除其他人對會計信息的利用;而且一個人對會計信息的消費并不會減少其他人對會計信息的消費。因此,除供公司現有投資人使用以外,沒有任何機制可以排除會計信息被其他潛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相關管理機構甚至競爭者無償使用,而信息提供成本則由企業管理當局和現有投資人承擔。從這個意義上說,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具有正外部效應。根據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這種正外部性必然會使會計信息提供不足。
二、正外部性對會計信息質量提供的影響
(一)問題的提出及相關假定
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是指管理當局公布的會計信息是否如實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信息越真實則會計信息的質量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從會計信息供求平衡來看,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邊際收益必然小于社會的邊際收益而使得會計信息提供不足,管理當局傾向于提供次優的會計信息,影響社會帕累托最優的實現。從傳統的新古典理論看,正外部性將對會計信息質量提供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傳統的新古典理論對所有的外部性情況不加區分得出的結論是值得商榷的。我們假定:首先管理當局不存在自己獨立的效用函數,其效用函數等于上市公司的效用函數,會計信息的質量必定是嚴格按照私人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生產。其次,當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或經營狀況不佳時,管理當局披露信息的隱性成本必定急劇上升,管理當局在業績差異之間的信息提供成本是不同的。因此,必須分業績良好和欠佳兩種情況來討論正外部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最后,鑒于管理當局是會計信息的提供主體而公司現有投資者是會計信息的付費人和主要需求主體,兩者之間的信息供給和需求基本屬于合約性質,可以將這一供求關系稱為“合約內的顯性補償關系”,即會計信息的披露給投資者帶來收益,而投資者則對管理當局為其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予以補償。
(二)良好公司業績下正外部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良好的公司業績是對管理當局努力的充分肯定,有利于形成對公司前景的樂觀估計,從而促進公司的良性運轉,并有利于提高管理當局的聲譽。因此,管理當局有實事求是披露公司會計信息的內在驅動力。那么,此時會計信息的正外部性會不會同時進入管理當局的決策函數,進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筆者從符合等邊際原則的合約內會計信息的生產入手,剖析合約外正外部性效應是否為零。
1.符合等邊際原則的合約內會計信息的生產
如圖1所示,橫軸表示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Q為會計信息質量指數:從左到右,會計信息質量逐步提高;縱軸表示會計信息提供的成本或收益,X為成本或收益指數。在公司業績良好時,上市公司為會計信息質量提供所支付的邊際成本如MC1曲線所示: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越高,其邊際成本就越高。會計信息質量越高,公司現有投資人獲取的效用就越大,因此愿意為信息支付的費用也就會越多,此時上市公司生產會計信息獲取的邊際收益為正,并呈邊際報酬遞減趨勢;MR1表示的就是上市公司生產會計信息時的邊際收益。在MR1和MC1代表的合約內關系中,兩者相交于點A。按照等邊際原則,上市公司將在點A對應的成本(對投資者來說是收益)為X1、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為 Q1處生產會計信息,此會計信息質量指數亦為公司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
2.合約外的正外部性效應
圖1中虛線 是包括了會計信息給其他會計信息需求主體帶來正外部性(合約外正邊際效應)的社會邊際收益曲線。在同一信息披露質量上,合約外邊際效應等于曲線與上相應點所代表的收益之差:其需求仍然符合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此時應注意問題的相互性:揭開管理當局被動向潛在投資人、債權人、政府等免費提供會計信息的表象可以看到,在良好的公司業績下,管理當局、上市公司、潛在投資人、債權人乃至作為宏觀經濟管理者的政府也從中受益。甚至對于競爭對手,上市公司亦可以通過證券市場獲悉其會計信息,即同業上市公司之間的信息了解是相互的。因此,上市公司并不僅僅是被動提供信息,其與其他會計信息需求主體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博弈,結果是為會計信息的使用提供合約外的隱性補償,且補償在數額上等于其收益額。因此,邊際合約外總效應為0。根據總量相等原則:不管合約外效應的總值有多大,只要在私人極大化條件下邊際合約外總效應值為零,就能滿足帕累托最優。如圖1,上市公司按合約內私人邊際收益等于私人邊際成本提供會計信息,而在合約外關系中,合約外的邊際補償將產生使曲線與重合的驅動力,其他會計信息需求主體的總邊際效應為零,因此,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必定是符合帕累托最優的。合約外效應的存在并不表示資源的錯誤配置,當管理當局與上市公司效用函數一致而且公司業績良好時,正外部性的存在并不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
(三) 欠佳公司業績下正外部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當公司業績欠佳時,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披露信息的隱性成本大幅度增加,信息披露的質量越高,信息越精確、細致,與公司實際財務狀況越一致,其信息導致的競爭劣勢就越明顯,隱性成本就越高,信息披露的邊際成本增加也就更快。如圖1MC2代表的就是此時的邊際成本:明顯高于MC1。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信息會使投資者投資決策的方向與業績良好時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真實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邊際私人收益曲線并不會發生改變,仍然是業績良好時上市公司的私人邊際收益曲線MC1。此時,邊際成本曲線MC2與邊際收益曲線MR1相交于點B,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指數為Q2。以公司業績良好時的會計信息質量指數Q1作為參照物可知,當公司業績欠佳時,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亦會降低。在前述假定條件下,這種降低并不是正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的,而是因為合約內私人邊際成本上升造成的。會計界在研究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時候非常關注外部性,但是研究的重點在于負外部性。筆者認為,將負外部性理解成會計信息失真原因的觀點是值得懷疑的。一般說來,負外部性是管理當局有意提供低質量會計信息行為引起的后果,其作用的路徑是會計信息披露失真→負外部性。如果負外部性出現,則其主要的損失人是公司的現有投資者。而正外部性的出發點則在于管理當局提供會計信息時會不會考慮如實披露會計信息,會給除公司現有投資人以外的其他信息收益主體帶來收益,如果是,則其作用的路徑是正外部性→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如前分析,在不存在自己獨立的效用函數情況下,管理當局首要考慮的是在不良公司業績下現有投資者會選擇取回投資而使公司蒙受重大損失而發生的隱性成本,因而正外部性不會影響會計信息質量。

(四)邊際效用、成本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我們在圖1的基礎上,根據各變量的特征及變動方向,將會計信息質量及與之相關的邊際效用、成本用具體的數值表示如 表下。在 表下中可以看到,雖然正外部性導致的合約外邊際效應(第L4欄)確實存在,但由于合約外邊際補償(第L5欄)存在且與之相等,因此,合約外總邊際效應總是為零(第L6欄),合約外效應并沒有影響到資源的優化配置。當上市公司業績良好時,在會計信息質量指數為8,私人邊際收益(第L3欄)等于私人邊際成本(第L2欄),此時合約內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也是社會帕累托最優。而當公司業績欠佳時,私人邊際收益仍保持不變:如第L3欄;私人邊際成本則由于隱性成本的上升而增加,具體數值如第L7欄所示。由第L3欄和第L7欄可知,上市公司在業績欠佳時的信息披露質量指數為4。比較業績差異時的會計信息質量,可見私人邊際成本的上升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會計信息的強制供給,業績良好時的邊際合約外總效應為零以及業績不佳時的邊際私人成本上升的主要影響,正外部性的存在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供給的影響幾乎為零。解除管理當局與上市公司效用函數一致的假定,上述結論仍然是成立的。因此,在探討會計信息披露失真等會計信息供給不足問題時,無須考慮正外部性問題,更不需要實施任何與之有關的矯正機制。雖然理論界在探討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時強調界定會計信息產權,但筆者看來,企業信息所有權到底是依附于企業資產所有權還是企業的經營權非常難以界定。不僅如此,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現代企業運作模式下,從企業信息必然要由經營者來提供的角度看,界定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會計信息披露中出現問題主要還是在于公司現有投資者和管理當局之間的效用函數不一致。為了會計信息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適度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是必要的。同時,由于低能力經理人更易于帶來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經理人市場,對低能力經理人進行有效甄別尤為重要。另外,加大對會計信息的審計力度以增加對虛假信息的發現概率,樹立經理人的長期信譽機制以減少經理人短期內的機會主義行為,對會計信息披露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