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運用中國電力行業各省1987~1994年的面板數據,在構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和電力行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基礎上,對中國28個省①電力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估算,發現了一半以上省份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為負,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與產出增長有較強的相關性。
一、引言
政府規制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中的一個前沿問題,但目前國內經濟學界對規制的研究僅局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而對于實證規制理論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規制政策效果的評價方面。對于一項規制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而言,關鍵是要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價,這樣才能為規制政策的修正和完善提供依據。實證規制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規制效果評價標準較復雜,其中一些標準由于受到數據缺乏的制約而難以計算。電力行業由于其自身的自然壟斷性而成為規制的重點目標,因此本文以電力行業為例展開討論。在電力行業規制的實證研究文獻中,規制效果一般采用價格指標、產出指標(發電量或用電量)、收益指標、全要素生產率指標來表示。其中,全要素生產率(TFP)是最為重要的一個規制效果評價標準。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動可以較好的度量企業(行業)的生產率水平及生產率的變化。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體現的是要素投入的增長所不能解釋的那部分產出的增長。而規制對電力行業的影響(正面效應或負面效應)正是要素投入的變化所不能解釋的,因此,與其他指標相比,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規制效果是較優的。
近年來,國內一些經濟學者對中國電力行業規制效果的研究進行了探索,肖興志和孫陽(2006)利用1978-2005年相關數據對中國電力行業規制效果進行了實證檢驗,考察了規制對產出、價格、利潤、全要素生產率和服務質量的影響。但他們在做實證分析時,采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樣本容量太小,從統計意義上看,是不可行的。在文章中,我們將以中國電力行業省級面板數據為對象,計算中國電力行業分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我們將吸取肖興志和孫陽中研究中的合理成分,即用電力、蒸汽與熱水行業的相關數據代替電力行業數據,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的形式,利用1987~1994年分省數據,采用面板數據方法研究電力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
二、方法與模型
假設電力行業的總量生產函數為Cobb-Douglas生產函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三、數據說明
文章中計算全要素生產率所需要的電力行業總產出、勞動、資本數據來自于《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新中國五十年統計年鑒》。下面我們對文章中所使用的數據及處理方法做一說明。
(一)電力行業總產值
以電力行業總產值表示總產出,并以電力行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將當年價的總產值折算成1990年價格表示的不變價。由于中國目前的統計年鑒中只有全國的電力行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因此我們采取一種間接的方法來求分省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我們用全國1987~1994年電力行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以1990年為基期)乘以各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與全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比值,從而可以得到各省同期的電力行業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二)固定資產凈值
用固定資產凈值表示資本存量。由于統計年鑒中得到的固定資產凈值只是賬面值,我們要對其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進行折算(1990年為基期)。統計年鑒中只有1991~1994年分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而1987~1990年的數據缺失。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其他方法對缺失數據進行補充。參照郭慶旺、趙志耘與賈俊雪(2005)的方法,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以1990年為基期)乘以各省商品零售價格指數與全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比值,從而得到各省同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三)勞動力
勞動投入不僅要考慮勞動的時間,也要考慮勞動的效率。但由于相關數據難以獲得,以電力行業全部職工年均人數表示。
四、回歸結果
由于研究對象只是各省份的個體情況,而不是從這些省份的個體推斷總體的分析,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在方程(2)的基礎上,建立如下計量檢驗模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五、結論
文章基于1987~1994年中國電力行業省級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了中國電力行業分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及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并且檢驗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與電力行業產出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中國電力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總體較低,主要利用傳統生產要素推動產出增長,技術進步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較小。甚至在一半以上的省份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對產出增長的貢獻是負的。那么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在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的時代卻出現了大多省份電力行業生產率低下的現象,不可否認,不恰當的政策尤其是規制政策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考察規制政策對電力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中所提供的全要素生產率計算方法及數據可以成為考察規制有效性的一個指標,這也是文章的重要意義所在。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學院政府管制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本研究是浙江財經學院重大課題“財政分權對浙江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經濟史角度的研究”(2006YJZ09)的階段性成果。
①海南和西藏自治區缺少相關數據,因此沒有包括這兩個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