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反哺農業要有針對性和重點,要實現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重點轉移,著重在傳統農業中引入新的生產要素,培育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和能夠運用新生產要素的現代農民,特別是要向能夠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農村教育和農村醫療領域傾斜。實現對農業的人力資本反哺。
關鍵詞:反哺 要素反哺 人力資本
我國工業積累和發展能力極大增強,農業部門卻相對落后,工農差距、城鄉差距日益擴大,形成嚴重的“三農”問題。考慮到農業的日益小部門化、工業化引致的資源耗竭和環境退化以及農業對工業長期提供資本積累的歷史貢獻,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機和條件已經成熟。我們應認真思考當前農業發展落后的癥結所在,找到農業發展最急需和最緊迫的反哺需求,抓住工業反哺農業的牛鼻子,有效實現工業對于農業的反哺。
一、舒爾茨關于改造傳統農業經濟思想的簡單回顧及啟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在其經典著作《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是要在傳統農業中引入新的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特別是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的投資,以此帶動農業經濟的增長。他認為,資本不僅包括作為生產資料的物,而且應該包括作為勞動力的人。因而,引進新的生產要素,不僅要引進雜交種子、機械這些物的要素,還要引進具有現代科學知識、能運用新生產要素的人。這樣,就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在職培訓以及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教育更加重要。
一直以來,我們工業反哺農業的著力點側重于對農民的收入反哺,即通過少取和多年來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而忽視了對于農業的要素反哺。其實,農業落后,主要癥結在于農村的稀缺要素包括資金和高素質勞動力持續流入工業和城市。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回流效應強于擴張效應,其突出表現是:農業和農村對工業和城市貢獻的是要素,而工業和城市對農業和農村的反哺主要還只是收入。農業和農村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哺育和貢獻可以用要素“涌入”一詞來概括,與此相反,工業和城市對農業和農村的反哺,基本上還只是屬于“收入滴落”效應。農業和農村從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得到的反哺基本上是從工業和城市發展中“滴落”下來的收入,遠遠少于農業和農村對工業和城市的貢獻。農業向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支撐起中國勞動密集性行業的出口競爭力,人們稱之為剩余勞動力,其實,農業中存在剩余勞動力不等于存在剩余人才或者說剩余的人力資本。農業中的人才、人力資本沒有剩余,恰恰是最缺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中往往吸吶的是農業中嚴重缺乏的人力資本。有文化的、有能力的、強壯的勞動力首先流出,留下來的是文化低的、能力弱的、身體差的。建立在這種人力結構基礎上的農業只能是弱勢的。
二、工業反哺農業的重點轉移: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轉變
長期以來,農村中稀缺的要素資源持續向工業和城市涌入,造成農業自身嚴重缺血,這是中國農業落后的根本因素。農村中稀缺的金融資源在向工業和城市凈轉移,逐漸形成“農村金融空洞化”的現象。農村集體土地不斷通過目前的征地制度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出現所謂新的土地“剪刀差”。農村中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農民工群體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做出巨大貢獻。可以說,農業對工業的最大貢獻是生產要素的貢獻,農業最需要得到的反哺是生產要素的反哺。
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業落后的面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工業反哺農業必須要實現從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重點轉移。收入反哺是輸血型反哺,只能增加農民的小量收入,減緩農業和農村與工業和城市差距拉大的速度。要素反哺是造血型反哺,是從根本上增強農業自身發展的能力。工業反哺農業,要形成一種內生機制,在農業內部形成改造傳統農業的能力,在農業中引入新的生產要素,形成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農業和農村的流動,將農業導入自我發展的良性軌道。
三、要素反哺的重點: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
在要素反哺中,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是重中之重。農村地區貧困的癥結在于低收入造成的人才匱乏以及由人才匱乏所造成的低收入。打破癥結的關鍵是建立人力資本的反哺機制,提升農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吸引高素質勞動力回流農村。
工業對農業的要素反哺,首先必須關注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教育和健康應該成為工業反哺農業的核心內容,成為目前工業剩余輸入農業的主要領域。具體來說,應考慮從免費農村義務教育和以財政支撐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入手來進行操作。這兩個方面關系到農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與農村發展的未來。
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的落后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落后的根源在于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沒有理順,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問題沒有解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在目前縣鄉財政困難,尤其是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廣大中西部地區縣鄉財政條件下,是無法解決好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的。關鍵是要調整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將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主體上移,增加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對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比重。農村教師的工資和校舍建設費用應主要由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承擔,縣級財政主要負擔相關配套費用、校舍維護費用和日常管理費用,讓農村中小學有能力引進高質量的師資和具備較好的硬件設施,同時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的改革步伐,從根本上改變目前農村義務教育落后的局面。
農村中另外一個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是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為此,政府應積極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發展。要加大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投入力度,逐步降低農民繳納的資金額度,最終做到不從農民手中籌資的情況下支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還可以考慮將農業直補資金轉化為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我國農業直接補貼由于規模比較小,是在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匱乏的背景下實施的,不能夠促使農戶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的增長,只能是一種短期的刺激消費的行為,因而其經濟效果不明顯。將農業直補資金轉為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既可以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也避免了直接向農戶發放補貼和發動農民繳納并逐個收取合作醫療資金的麻煩和成本。這無疑是既具可操作性,又具有針對性的反哺措施。
四、結論
回顧經典理論和思考現實,中國農業落后的根源在于農業中稀缺的生產要素向工業和城市的涌入,造成農業自身發展能力的嚴重不足。當前我國工業反哺農業的重點應實現收入反哺向要素反哺的轉移。在要素反哺中,人力資本反哺又是重中之重。要實現有效的人力資本反哺,應考慮從免費農村義務教育和以財政支撐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手來操作。將工業反哺農業的資金和資源重點向農村教育和醫療傾斜,從根本上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水平,增強農業的發展能力。只要我們的農民具備了較高的素質和人力資本水平,就會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民。那么“一旦有了投資機會和有效的刺激,農民將會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