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現實情況看。在我國市場經濟初步建立的過程中,社會信用環境卻不容樂觀。其突出表現是忽視甚至踐踏信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企業、個體戶、農戶逃廢銀行信用社債務和互相拖欠現象十分嚴重。應切實規范企業改制行為,同時強化政府信用。
關鍵詞:社會信用 企業轉制 行政部門
信用,原指人的一種篤緘品德。在經濟方面,指信貸行為,其突出特征是償還性。在我國,信用的主體是銀行信用,它與商業信用、消費信用和民間借貸等其它信用形式一起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而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問題是發展市場經濟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金融危機發生的基點是信用基礎遭到了破壞。沒有良好的信用基礎,市場經濟根本無法存在。而良好的社會信用是建立規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本保證,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條件。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社會信用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但是,從現實情況看,在我國市場經濟初步建立的過程中,社會信用環境卻不容樂觀。其突出表現是忽視甚至踐踏信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企業、個體戶、農戶逃廢銀行信用社債務和互相拖欠現象十分嚴重。不按期歸還到逾期貸款本息,導致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沉淀、死滯,嚴重地擾亂了金融秩序,加大了金融風險,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轉,信用觀念遭到嚴重侵害,社會信用環境受到重創。
一、農村金融領域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轉制破產的不規范,給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以重創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農村金融機構對信貸資金的運用,有相當一部分投向了旗縣、鄉鎮等集體、企業,但隨著企業“改制風”的刮起,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由于行為不規范,不少企業借企業改制之機,利用破產、承包、租賃、拍賣、兼并、重組、分立上掛、出售和多頭開戶等到種種手段逃廢銀行、信用社債務,造成了銀行信用社信貸資產的損失和質量的惡化,加大了金融風險,扭曲了信用關系。
(二)行政部門的干預,為農村金融的信用體系建設涂上了陰影
近年來,一些行政部門和個別黨政干部,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為創政績,指令銀行信用社投放項目貸款,由于缺乏考察論證,所上項目不實際,無效益,所投入的信貸資金極難回收,助長了社會信用環境的惡化。
(三)鄉鎮、村組集體承貸及私借公用貸款債務鏈奈的加大,使原本惡化的信用環境雪上加霜
在我國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一段時間內,為收清過去吃集體大鍋飯時生產隊集體承借的貸款,銀行信用社費了很大周折,將集體債務落實到了各家各戶。但是近年來,村、組集體承借貸款的行為又重新萌發,且呈歷年遞增趨勢。由于村官更換頻繁,“新官不理舊賬”,變動后的村干部對村組集體貸款誰也不管,誰也不理,再加之貸款投放用途不合理、無效益,造成了集體貸款大量沉淀。集體失信現象十分嚴重。
二、改善農村金融信用環境的對策
(一)切實規范企業改制行為
金融債權主要來源于老百姓和企事業單位的存款,逃廢金融債務,最終損害的是老百姓和存款企事業單位的利益,并會引發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而講信用、重效益是維系銀企關系的基礎。企業雖然靠逃廢銀行債務單純地從數量上減輕了債務負擔,但要付出失去企業信譽的代價,難以獲得資金追加,難以解決資金緊張的矛盾,搞活的目的無法實現,企業的發展也無從談起。因此要從企業信用的角度出發,規范企業改制行為。一是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要樹立信用第一的金融意識,充分認真逃廢金融債務的危害性,權衡利弊,從長計劃,樹立保全金融企業資產就是保全局的觀念,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企業改制的政策、措施,加強對企業改制的領導和監督,妥善處理好企業改制破產所形成的金融債權關系,按照法律法規的政策規定,積極清償金融機構債務,堅決制止各種逃廢金融債務行為,有效遏制企業信用的喪失。二是金融機構要積極主動參與企業的改制,建立企業的監測和報告制度,監督企業的信用程度。三是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靠法律的約束,實現借債還錢、償付利息的信用屬性。四是建立逃廢債務企業通報制度。對逃廢金融債務現象嚴重并拒不改正的地區、行業,應宣布其為不守信用區、不守信用行業或無信用區、無信用行業,并在一定時期內暫緩或暫停貸款項目評審,停止發放新貸款,維護貸款必須按期歸還的信用原則。五是要依靠地方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規范企業的信用行為。要主動向地方黨領導匯報金融債權管理工作,反映存在的問題,求得地方黨政的支持,要加強與工商、財政、公安、證券管理、人事管理部門的理解及時溝通情況,在地方黨政的重視和支持下,協調有關部門對其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在營業執照申領和年檢、財政資金支持、稅務登記、出口退稅、企業上市審批等方面予以聯合制裁,依靠社會力量保全銀行資產.維護信用原則的嚴肅性。
(二)強化政府信用
國外經濟證明,只有政府才能促成良好的信用環境和規范市場秩序。市場經濟、企業信用、個人信用及整個社會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來推動和發展的。所以,要構筑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必須強化政府信用,一是各級政府要運用經濟行政手段,徹底清理行政單位及干部在金融機構的貸款和財政部門、鄉鎮政府擔保貸款,督促其制定并落實償還計劃,履行擔保責任,構建良好的地方政府信用。二是各級政府要協助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盡快化解村組貸款風險。要督促和組織鄉鎮黨政干部和村干部,把握土地承包機遇,拍賣村組集體閑置資產,拍賣“四荒”資源,想方設法償還到逾期貸款。特別是在農村費改稅之前,對難以清償的村組債務,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實分攤到農戶,化解村級貸款風險。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三)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靠法律約束。實現借債還錢、償付利息的信用屬性
各級司法部門要公正、認真、高效地開展對農村金融機構借貸糾紛的審判工作。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依法收貸訴訟,要特事特辦、簡化程序,做到快審、快結、快執行,嚴厲打擊不守信用的賴債戶,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增強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約束力。
(四)強化宣傳,培育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氛圍
受社會信用大環境的影響,當前,有一些農戶的信用觀念十分淡薄。諸如對原貸款不認賬,千方百計逃廢在銀行信用社借款債務的現象非常嚴重。為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培育農民群眾誠信意識,農村信用社系統推行了農村信用工程建設。通過對農村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的等級評定,當地信用社憑信用等級向農戶發放貸款,既緩解了農戶貸款擔保問題,又使廣大農戶懂得了信用的價值,應下大力量抓好。一是要廣泛開展“講信用光榮,不講信用可恥”的“重諾守信”宣傳教育學習活動,在增強社會信用意識方面下功夫。二是要大張旗鼓地宣傳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創建活動,把“信用鄉鎮、信用村組、信用農戶”的創建標準及其享受的金融服務,優惠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通過宣傳讓農民群眾認識到,信用不僅是優先取得貸款的憑證,而且也是社會地位和社會榮譽的象征,從而增強“重諾守信”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重振信用風尚。三是要樹立信用榜樣,定期公布恪守信用和典型單位、典型農戶的名單和不守信用者的“黑名單”,促使各有關部門和全體民眾信用觀念的增強。四是農村金融機構要恪守行業信用,正確處理支持經濟發展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在完善制度,強化管理的同時,增加對經濟發展正常貸款需求的支持力度,不斷提高信貸服務水平,取信于民眾,同社會一道共同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