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產業區自誕生以來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群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新產業區發展依托的是產業集群帶來的效應,它的后盾便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產業關聯基礎上,城市間聯系并組建的城市群。因此,扶持兩大群(產業群、城市群)的發展對打造新產業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產業區應該通過根植文化,走打造專業化產業集群,實現高級要素在城市區域協調發展,并通過示范區來輻射和帶動其他城市區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北部灣打造新產業區的戰略選擇與定位。實現其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新產業區 產業集群 城市群 互動發展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面對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一些區域呈現出經濟衰退的景象,而歐洲和北美少數幾個地區依托產業群的發展,在城市間緊密協作與分工,經濟發展依然保持平穩,甚至繼續增長,成為眾多經濟學家關注的現象。典型的區域主要有意大利中部和東北部的艾米利亞——羅馬格納(Emillia-Romagna)和圖斯卡尼(Tuscany)等地區、美國加利福尼亞的硅谷(硅谷IT鏈式發展,即肖克利半導體→仙童公司→英特爾和阿內爾科等公司的衍生經濟發展現象)等。一方面,這些地區大量的中小企業彼此間發展了高效的競爭與合作關系產業集群,形成高度靈活的專業化的生產協作網絡;另一方面,依托產業群的發展,涌現了一批典型的城市群。
研究成功區域的經驗對西部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上世紀70年代末以前,國內對產業集群的認識十分缺乏,較少有人探討相關產業之間的聯系,產業布局也不盡合理,工業建設蒙受了巨大損失。隨著改革開放,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北京在80年代中后期迅速發展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集群區域,拉動了城市群的發展,反過來城市群的發展對產業集群的布局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拉動作用。
當前北部灣(廣西)建設正備受世人的矚目,北部灣區域的發展將打造中國新的一極。那么,北部灣區域如何打造新產業區,實現區域又快又好的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1898)最早描述企業集群現象,可以說是第一個研究新產業區理論的人。嚴格意義上的新產業區是新技術革命以后出現的。在新技術革命時期,小企業為主的彈性生產網絡模式的出現,使區域發展降低了對跨國公司分廠的依賴性。區位論學者韋伯在他的工業區位論提出了聚集的概念,認為聚集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方面表現為生產成本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協作分工。這為我們研究產業集群和區域間分工協作(城市間的協作是其一部分)提供了理論基礎。
近10年這方面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快的發展階段,以波特為主的產業集群學派以及新的產業空間學派、新產業區學派、創新環境學派和創新系統學派均展開了一系列的討論。DeBresson(1996)和他的同事通過意大利、法國等不同國家的實證分析,對背景結構(經濟協作和專業化生產)從根本上支持或限制創新這一看法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持。Peneder andWarta(1997)關于群的假設認為,密集的經濟(如經濟活動的集聚)可以使參加者(可以是各個城市)提高經濟技術效益。
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研究主要有長江三角區域的以仇保興教授為代表的上海學者,以魏江教授為代表的浙江學者,以王緝慈為代表的北京學者等等。但是結合產業集群和城市群的發展對新產業區的打造與互動方面的研究很少。城市群的發展對產業集群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對新產業區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二、如何實現新產業區和兩大群的互動發展
首先,城市群所在區域在發展上要實現高級要素的協調。城市群具有跨區域性質,是若干個區域中心城市經濟一體化的表現。現在很多城市發展的規劃并沒有從一個城市群的高度來考慮問題,致使城市建設與城市群建設相脫節,城市之間,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間的關系失調在不同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原因除了各自為政以外,關鍵是人們沒有認識到城市群建設能帶給我們的發展紅利。
其次,跨城市區域組建大型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當前的城市競爭已經不是單一城市間的競爭,而是城市區域或城市集團的競爭。目前我國城鎮體系規劃中,仍然沿用傳統的等級結構和職能結構劃分標準,這與經濟全球化、區域發展一體化極不相稱,導致區域內部發展不協調,發展戰略和規劃各自獨立,造成區域內部產業結構低層次重復和區域資源的極大浪費。如長江三角地區城市定位趨同,城市間缺乏應有的產業分工,16個中心城市中,選擇汽車產業的有11個,選擇石化產業的有8個,選擇通信產業的有12個,組建跨區域大型產業集群可以防止這一現象。
再次,樹立一批典型的新產業區,示范、輻射、帶動其他城市區域的發展。園區經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載體,示范性園區應該以一種制度化的安排為紐帶,以創新型的政策為保證,能在較短時期內形成具有鮮明產業特色及企業、產品特色的園區經濟。應該科學規劃,加快園區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建設。產業區應以發展特色產業群為主,著眼于在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三級層次上構筑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態勢;著眼于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構筑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地區優勢;著眼于跨區域聯合與合作,通過要素資源的市場化整合,發展各種形式的城市聯盟,在區域貿易和各種形式的貿易區框架下構筑產業集聚新的發展態勢。
最后。通過城市群營造創業創新文化氛圍,促進企業集群成長,促進新產業區的發展。營造創業創新文化氛圍,使它們有著共同價值觀,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作用。企業集群成員的價值觀念越接近,其思維和行為模式的一致性就越高,就越能強化成員企業行為的連續性,維護組織的穩定性,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新產業區和城市群也必將如此。
三、北部灣區域打造新產業區的戰略選擇與定位
北部灣地處我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包括6市,在中國與東盟、泛北部灣、泛珠三角、西南6省區市協作等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北部灣開放開發,就必須發揮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現實的經濟優勢,帶動廣西乃至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打造新產業區戰略選擇應該立足自身優勢,加快臨海工業區發展;加大產業轉移的力度,主動承接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組建一些示范園區帶動發展,尤其應該加快科技園區的打造,強化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的觀念,實現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強化效能建設,有效利用優勢資源。
一方面,加快自身優勢資源的開發與發展。北部灣的優勢在區位,良好的區位加上良好的資源條件是北部灣發展的最大契機。北部灣地區具有沿海優勢,臨海工業在早期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可以借鑒日本和美國在發展I臨海工業區的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走出一條合適的路線,比如北海可以重點發展海洋生物、臨海工業(化工為主)、海邊旅游、環保產業等等。這些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開發基礎,關鍵是找突破點,加快發展。
另一方面,加大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力度,實現與東盟國家產業的良好對接。首先,珠江三角洲作為產業集群發展態勢比較好的區域,有著很好的示范作用。當前廣東周邊省份都在抓緊承接廣東的產業轉移,競爭也很激烈,廣西應該主動承接珠江三角洲產業轉移,找準產業承接點進行突破。與東盟國家產業對接,近期內主要加強與越南的合作和產業對接。越南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2001年,廣西與越南進出口額為2.87億美元,2005年達到9.87億美元,占中越兩國貿易總額的20%。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兩國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雙方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加深,互惠雙贏的局面已經顯現,下一步重點找準產業對接的模式和產業對接的內容和途徑。
再一方面。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優勢,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經驗,依托北部灣新產業區打造一個類似的科技園區。新加坡在園區開發方面有很好的經驗。蘇州等地借鑒,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北部灣要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路線,當務之急是要找準打造科技園的區位,進行切入點選擇,突出園區的特色和科技指導作用,通過園區的學習與示范作用帶動產業的開發。園區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和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道路,在依靠已有園區(如南寧國家經濟開發區、南寧高新技術開發區)開發基礎上實現多途徑引資開發,強化園區的管理與協調,提高其效能,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