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家作為特殊人力資本應當參與收益分配,但是現行的會計制度對企業家的特殊貢獻沒有給予計量,本文旨在人力資本的價值確認研究的基礎上,將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殊性加以考慮,來確定企業家人力資本價值的計量,力圖將其納入財務會計核算體系。
關鍵詞:企業家人力資本 價值確認 計量
企業家人力資本作為一種擁有巨大價值的人力資本,是企業價值的關鍵驅動因素。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是企業家人力資本價值、企業家掌握的資源秉賦和企業外部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家才能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之后的第四大生產要素,是決定企業績效的關鍵要素。企業家作為企業價值實現的主要貢獻者,應當以特殊人力資本參與收益分配。但是現行的會計制度只是承認物力資本權益,而不認可人力資本權益,對企業家的特殊貢獻沒有給予計量,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一、企業家人力資源確認為資產
企業家人力資源可否作為一項資產,這是企業家價值確認的基礎所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制度》中資產的定義為: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即資產應具備三個要素:第一,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第二,必須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第三,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首先,企業家人力資源不是會計主體原始自然擁有的,其取得和開發需要付出一定代價,付出“代價”在先,取得人力資源在后,也就是說,當企業聘用某一企業家時,企業就應向受聘者支付相關費用,這就意味著企業家人力資產已成為企業的現實資產。這符合資產必須具備的條件之“資產必須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其次,企業家人力資源的所有權屬于企業家個人,但是,當企業家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建立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后,企業通過支付工資、獎金等報酬形式,實質上已取得或控制了企業家人力資源使用、培訓與解雇的權利,即企業擁有人力資源的使用權。企業家必須在約定的期間內,將其擁有的知識、能力和管理經驗支付給企業,并遵守企業的各種規章制度,這符合資產必須具備的條件之“資產必須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
最后,凝聚在企業家身上的知識、能力及表現出來的工作能力是以人為載體,通過生產活動可體現其價值。企業家人力資源可以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能夠為企業創造未來的經濟利益流入。這符合資產必須具備的條件之“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因此,企業家人力資源已具有構成企業資產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應該作為企業的資產來管理和核算。
二、企業家人力資本價值確認基本思路
勞動者權益理論認為:勞動者是人力資源的載體,是勞動力的所有者,勞動力的所有權決定了勞動者擁有勞動力的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勞動者進入企業,將其所擁有的勞動力投入企業.這時企業擁有或控制了勞動力的使用權,但所有權仍然歸屬于勞動者自身,并沒有為企業所擁有。勞動者讓渡給企業的勞動力的使用權通過工資報酬的形式得到補償,但勞動者投入企業的勞動力的所有權卻沒有得到體現,與物質資本的所有者一樣,其所有權應該取得收益的分配。
企業家也是企業家勞動力的所有者,不同的是他與一般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不同.是不確定市場新生產函數的構建者。因此,本文研究的思路是:基于目前人力資本的價值確認研究的基礎上,將企業家人力資本的特殊性加以考慮,來確定企業家人力資本價值的計量。
第一部分可以確認為債務性人力資產。1企業與職員簽訂合同時。就按照將來可能發生的工資、薪金、津貼等現金流出確認為一項人力負債,同時確認為一項人力資產。這樣處理是把人力資本產權的成本與人力資本產權價值區分開來,認為企業對人力資本產權運用產生的價值歸屬于企業,而不是職員,企業對人力資本產權付出的成本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將企業對職員的薪酬培訓支出視為一項現實的債務,如同企業購買的原材料設備一樣。2在運用人力資本產權時,人力資產的價值轉人相關具體服務對象,發生的薪酬支出沖減人力負債,發生的培訓費用計入人力資產。并且定期檢查人力資產的價值,一旦發現增加或減少,計提或沖減人力資產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這樣會計處理使得企業的人力資產價值與企業人力負債有很大差距,從而能較好地表示出企業對職員的責任和職員對企業的貢獻。3企業處置人力資本產權時,將人力資產與人力負債對沖,并將他們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