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山東省城市化現狀特征,工業化主旱、外向型經濟帶動、行政力量推動、第三產業和鄉鎮企業發展,是推進山東省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山東省未來城市化的發展進行探討.提出了進一步推動城市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山東省 城市化 發展動力
一、山東省城市化的現狀特征
(一)城鎮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山東省自2000年將城市化確立為4大發展戰略之一以來,城市化建設進人快速發展期,2006年全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46.1%,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省總人口從2000年的8997萬增加到2006年的9309萬,凈增加約312萬;2000年到2006年,城鎮人口從2000年的3418.86萬增加到2006年的4291.45萬,凈增加約872.59萬;農村人口從2000年的5578.14萬下降到2006年的5017.55萬,下降了560.59萬。2000年到2006年,全省總人口的增長全部表現為城鎮人口的增長,而農村人口絕對規模由增長轉為下降。山東省城市化水平從2000年到2006年年平均增長1.35個百分點,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國城市化水平2.2個百分點。

(二)區域發展差異繼續拉大。城市化出現嚴重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由于受經濟基礎、歷史地理條件、政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到2006年,盡管三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魯東地區人均GDP相當于全省的1.35倍,分別是魯中和魯西的1.24倍和2.26倍。
山東的城市化也表現為自東向西梯度遞減的趨勢。魯東地區最高,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基本協調;魯西最低比魯東落后22.17個百分點。

注:魯東地區指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5市,魯中地區指濟南、淄博、臨沂、萊蕪、東營、棗莊、泰安、濟寧8市,魯西地區指菏澤、聊城、賓州、德州4市。
(三)半島城市群和龍頭城市發育不全,帶動作用小。山東半島城市群由濟南、青島、淄博、煙臺、威海、濰坊、東營、日照8個城市組成,其中濟南和青島是龍頭城市。2006年第一季度濟南和青島兩市的GDP分別為431.5億元和638.2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分列第11位和第4位。在環渤海經濟圈的4個副省級城市(沈陽、大連、濟南、青島)中,濟南的綜合勢力是最弱的,更不用說與京、津兩市相比。山東省是全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大省,濟南、青島兩個中心的綜合勢力明顯偏弱,缺乏像上海、重慶、武漢、廣州、沈陽等城市那樣的雄踞一方的“霸氣”,城市的集聚、輻射作用不夠,影響山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
(四)小城鎮規劃滯后,規模偏小,吸納能力弱。城鎮發展規劃是城鎮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山東省小城鎮發展存在著重建設而輕規劃的狀況。一些地區出現了先建設、后規劃或邊建設、邊規劃,建設牽著規劃走,導致城鎮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一般小城鎮人口5萬以上,鎮區人口2——3萬,才能產生一定的聚集效應,而山東省小城鎮起步低,發展緩慢。2004年.山東省小城鎮人口超過5萬人以上的有566個,占38.2%,鎮區人口超過2萬人以上的只有162個,僅占11%,平均每個小城鎮鎮區人口不到1萬人。鎮區人口是反映小城鎮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它的數量級低,造成小城鎮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狹小,對周邊的資源和資金的吸引小,使城鎮功能的發揮受到極大影響。許多小城鎮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不高,非農產業基礎薄弱,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就業機會少,對農村勞動力吸納力弱,妨礙小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和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山東省城市發展的動力分析
(一)工業化為主動力的城市化。許多國家的城市化歷史表明,城市化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大力發展的,工業化是城市化的“發動機”。農業革命使城市誕生于世界,工業革命則使城市主宰世界。—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過程與城市化過程是密不可分的。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反過來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1990年以來,山東省工業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從2000年開始,山東工業化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2006年全省工業實現增加值11556.0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占CDP比重由2000年的38.6%,上升為2006年的52.9%。據相關統計,2004年,全省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4.5%,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二)外向型經濟帶動下的城市化。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對當地經濟結構轉變提升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山東特別是山東半島地區的中小城市成為國際資本的集聚地。2006年山東進出口總額952.9億美元,占全國的5.4%。山東是引進外資較多的省份之一,2006年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5%。
大量外資的涌入促進了山東經濟結構的轉變,使之由農業為主轉變為工業為主,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了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的問題,還吸收了大量省內外自發性遷移人口,構成了城市化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行政力量推動下的城市化。行政因素對山東的城市化產生了十分顯著的作用。1990年,山東省有城市34個,其中地級市11個。縣級市23個;到2000年,城市數量增加到48個,其中地級市發展到17個,縣級市增加到31個,山東省的城市個數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17個地級市中有兩個副省級城市(濟南、青島)。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山東部分城市內部縣改市或縣改區。1994年以來,濟南、青島、煙臺等市先后進行城市或城區合并,產生多個大型城市。這樣,不僅設市的標準對城市化有影響,而且市鎮行政區域的范圍大小也直接影響城市化進程。一個市域的擴大,會增強城市的直接影響區域,從而促進城市總體發展實力和發展速度。
(四)第三產業和鄉鎮企業推動下的城市化。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山東省第三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2006年,山東省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6978.8億元,比1990年增加6511.05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9.8%提高到32%;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者人數達到1709萬人,占全社會勞動者總數的29.3%。第三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調整山東省經濟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經濟的發展使農村勞動力不再被束縛在土地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業轉移。山東省作為中國的人口大省,1990年至2006年每年約有百萬農村人口轉移,若僅靠大城市吸納,無疑會增加城市的就業壓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和E速發展.使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成為可能。到2002年底,山東省鄉鎮企業已發展到242萬個,實現利潤總額830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1500多萬,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占農村從業人員的30%多。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山東省農村城鎮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進一步推進山東省城市化的對策和建議
(一)根據東西發展差異,加強區域城市化實施分類指導。山東城市化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東西部城市化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發展對策,有利于縮小地區差距,協調區域發展。
魯西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城鎮密度小,特別是城市的數目偏少且規模較小,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對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有限。因此,應側重發展極核城市和中心鎮,促進生產要素的進一步極化,把它們建成一定區域內的經濟中心,發揮向周邊地區的擴散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的城市化。
魯中地區目前只有濟南、淄博兩個大城市。魯中城市化的重點是要優化城鎮結構,大力發展大城市.建立能帶動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同時促使本區若干小城市不斷發展和升級。要抓住濟南和濟寧都市經濟圈建設的機遇,主動接受魯東和北京、天津輻射,提高城鎮發展的綜合實力。
魯東城鎮密集,區域經濟基礎較好,大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強,城市化水平較高,應根據區域城市化的要求,實行城市功能互補、錯位競爭,優化城鄉的人口配置,統一規劃重大基礎設施,促進資源的集約利用,加快實現城鄉共同現代化。
(二)強化濟南、青島兩個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區域經濟發展要靠中心城市來帶動輻射,國內珠三角、長三角和正在崛起的環渤海地區都證明了這一點。濟南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其建設方向應利用自身的優勢,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和制造業.不斷提高其作為中心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加強對本省中西部地區的輻射與帶動。青島是新亞歐大陸橋和沿黃流域經濟帶的最大出海口,是中國北方、環黃海經濟圈和東北亞地區的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制造業基地。其發展方向應在現有基礎上,持續穩定地保持并鞏固綜合經濟實力的領先地位,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青島的工業化進程,提高城市經濟的輻射能力;發揮區域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等服務業的主導功能,提高城市經濟的聚集能力。
(三)加強小城鎮規劃。山東省小城鎮規劃普遍存在著設計水平不高的問題,加強小城鎮規劃工作力度迫在眉睫。做好小城鎮的規劃對于吸納農村勞動力,加快山東城市化進程將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