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發展描述
全球價值鏈(clobal Value Chmn。簡稱GVC)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料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它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當前,散布于全球的、處于全球價值鏈上的企業進行著從設計、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出售、消費,售后服務、最后循環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UNIO 2002)。
美國杜克大學學者格里芬(Gereffi)是GVC領域目前最具影響的學者,他對價值鏈進行了擴展。分析角度從過去單純地局限于一個國家而擴展到整個全球價值鏈,強調不同國家在全球貿易中的價值鏈合作的重要性及其關聯,為了將價值鏈理論直接連接到全球經濟或產業組織中去,20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在價值鏈等理論基礎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理論,即全球商品鏈理論(GCC)(格里芬,1999)。全球商品鏈理論是基于全球購買商(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商——格里芬稱之為“沒有工廠的制造商”)作為全球分離的生產和分銷體系中關鍵驅動者的地位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格里芬(Gereffi)將這種采購者驅動(Buyer-dfiven)的價值鏈與生產者驅動(Producer-driven)的價值鏈條進行了比較研究。后者基本上對應于跨國企業對全球生產體系的垂直整合。這兩種類型的價值鏈分布可以由圖1、圖2來說明。

全球價值鏈模型最近在產業集群分析中很盛行,基于上述兩種不同的價值鏈分布,以全球價值鏈的觀點看,形成的地方產業集群的基礎也會有所不同。全球價值鏈模型正確認知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群大部分是全球價值鏈的一部分,但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集群如何更有效地成長與培育很少涉及。
全球價值鏈中各個價值環節在形式上雖然可以看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過在全球化過程中這一完整連續的價值鏈條實際上是被一段一段分開的(片斷化),在空間上一般離散性地分布各地,通過表Ⅱ可以對此空間多層次性有一認識和了解。
當代的國際經濟競爭是產業集群的競爭。而區域產業集群不僅是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之所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制造業實際上已經逐步進入全球價值鏈中,因此研究區域產業集群創新管理問題,也必然要將視角升華到GVC的高度,但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尚屬空白。
地方產業集群一般都是全球價值鏈條在空間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競爭力角逐優勝者,很大程度也是各種治理模式交錯發展的結果。地方產業集群一般是全球價值鏈片斷化的結果,那么其最終的發展軌跡或提升路徑也應該是沿著全球價值鏈一步步來完成。有必要強調地方產業集群融入到全球價值鏈中雖然有自我不斷強化的效果,但這一過程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需要各個經濟行為體的共同的持續努力才能完成。
二、基于全球價值鏈的資源型產業集群
(一)資源型產業集群的價值鏈構成
資源型產業集群總是基于某種資源而產生和成長的。那么在該類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成長中,就會依賴自然資源在產業成長中的利用方式不同、生產特點不同、需求不同、技術特點不同、政府作用等不同方面的原因而表現出各種成長特點。作為基于自然資源成長的產業集群,其在區域上集聚的特征往往是全球價值鏈環節(片段)本地化的一種表現。同時,由于資源型產業集群對資源的依賴,通常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本地化往往靠近產業價值鏈的前端。

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在資源型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里基于前面所論述的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集群發展來探討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從全球價值鏈的觀點看,價值鏈基本上就是技術與原料和勞動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種投入環節的過程,然后通過組裝把這些環節結合起來形成最終商品,最后通過市場交易、消費等最終完成價值循環過程。而且,在從過去一個國家內部的價值鏈擴展到全球時,不同國度的資源、生產、市場以及國家之間的貿易,將使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形成不同的片段,也會因為創新的因素而產生價值鏈的延伸或派生出新的環節(片段)。
基于資源成長的產業集群的價值鏈分布,其中產業價值鏈的基礎是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在價值鏈的構成中,由于資源基礎不同,價值鏈的延伸以及可能的延伸與擴展的部分也會不同。不僅如此,其擴展和延伸的各個片段(或產業環節)的本地化而形成的地方產業集群的類型也不同。從價值鏈的擴展看,各個環節都有可能延伸和向相關領域擴展,從而使價值鏈構成復雜化,從資源型產業本身的發展看,則會形成基于同一類資源而成長的多行業分布的橫向相關性或縱向相關性的多行業產業集群。
(二)資源型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價值鏈
基于上面資源型產業價值鏈的構成,在派生的擴展和延伸價值鏈上的各個片段(環節)由于技術的進步和專業化的分工又可能進一步派生出新的片段,這些價值鏈片段的本地化則形成了基于自然資源成長的地方性產業集群。從產業價值鏈到企業價值鏈的分析看,在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落實到企業,并在企業層面形成企業價值鏈。
在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成長中,基于產業價值鏈的全球分布以及各個價值鏈片段的再分解和本地化,將出現依托產業的全球價值分布以及與資源的結合程度而在不同的產業環節和地理環境產生相應的資源型產業集群。如在我國羊絨產業的發展中,羊絨資源以及制品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明顯的競爭優勢,但在市場以及營銷等方面仍比較薄弱。
三、全球價值鏈中的資源型產業集群
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需求市場的全球化發展,使資源型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全球分布的特色,這種全球分布的特點在資源的開發、加工、深度開發、消費市場等方面有可能表現出來,如石油產業的發展,由于石油蘊藏分布相對集中,于是其開采、煉油、石化加工、石化產品消費等各個環節表現出全球的分布和基于石油資源價值鏈各個片段(生產與銷售環節)的全球分布,并由于石油資源生產和加工的特點,在有關環節上出現生產的相對集中。
以我國羊絨產業為例來看,資源型產業的全球分布而形成的全球價值鏈在不同的環節上由于片段(環節)的本地化而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
從全球看,產絨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緯35°~55°,東經5°-120°的區域,主要產絨國為中國、中亞五國、俄羅斯、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而全世界有70%的羊絨來自中國。目前,我國的白山羊絨主產于內蒙古、遼寧、寧夏、甘肅等地,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產絨品質最好。同樣是白絨,根據其產地不同、絨質的細膩程度、絨毛纖維的長短、柔韌性的不同。其價格差別從每噸十幾萬元到100多萬元不等,鄂爾多斯白絨曾有過每噸120萬元的國際市場價格。被世界公譽為軟黃金“纖維鉆石之冠”的鄂爾多斯羊絨系列制品,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2003年獲得了由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證書》。
我國羊絨加工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羊絨加工基地。國際市場上海年有2/3以上的羊絨加工制品來自中國,目前,中國的羊絨加工企業已達2600多家,但真正具有競爭實力的企業不足50家,具備自營出口權的企業150家,各種經濟成分的企業并存,企業地區分布和品牌生產區域發生了很大變化,羊絨加工企業呈現出“南北兩派”,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企業競爭格局。南派以春竹、兔皇、珍貝為代表,三足鼎立;北派以鄂爾多斯、雪蓮、鹿王、圣雪絨、清河、臨河為代表,六雄稱王,其中,南北兩派有7個羊絨衫品牌,在2002年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以鄂爾多斯、雪蓮、圣雪絨、兔皇、春竹、鹿王為代表的中國大型羊絨加工企業,撐起了中國羊絨業的脊梁。河北清河是羊絨梳紡初加工的主要生產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等地所構成的羊絨生產企業比較集中,形成地區集中的集群化發展趨勢。
從羊絨產業的源頭看,我國是羊絨原絨的主產地,內蒙古地區是我國優質羊絨主要的產出地;但從消費市場看,主要的消費市場是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就需要基于全球價值鏈體系,來分析我國羊絨產業的價值鏈構成和價值鏈片段本地化所形成的地方羊絨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發展。
這種基于某種資源而成長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會由于資源的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的各個環節而表現出在某些區域空間上產業的集中,這種集中如果表現在整個全球價值鏈某個片段的空間上的“本地化”,則有可能會出現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