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和技術進步水平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快和提高。在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的大環境下,已經逐步取消過去計劃經濟下由于嚴重缺電而給予電力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隨著各項優惠政策的取消,在社會不景氣指數制約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電力企業資源獲取困難,平均固定成本上漲、市場銷售不旺、沉淀資本增大、電費回收困難、應收賬款增多、產品限價。與此同時,為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支持經濟發展,減輕社會負擔,電價調整必然困難。而目前我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步完成,國家整個電網已經實現了廠網分開,在電力市場中引起競爭,現有的模擬電力市場中已有部分發電量實現了競價上網。
長期以來,我國的價格體系存在相當混亂的現象,電價也如此,我國現行電價制度是建立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定價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存在價格偏離其價值,不能反映電能供求關系的現象。近年來,國家連續局部調整電力價格,執行以多種電價政策為主要內容的電價改革,增加電力投資,避免電力行業虧損。這些問題削弱了電價的作用,損害電力行業的發展和宏觀經濟效益。因此,現行電價制度必須進行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學的、合理的電價機制和管理體制。因此制定和調整電價尤為重要。
一、合理地制定電價
電力價格是電力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制定電價應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能反映供求關系,能有利于貫徹執行國家的能源政策。電價水平既要有利于電力工業的發展,又要考慮用戶的利益,實行電業合理利潤用戶公平負擔的原則。電力工業是基礎產業,需要有一定的發展速度,電力工業需要龐大的建設資金,這就決定電力工業必須具有吸引資金的能力,依靠有利的收益吸引各方資金。因此,電價的制定應考慮盈利水平,一般要略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但電力工業又是獨家供電專營企業,不允許將不合理的支出以電價的形式轉嫁用戶,更不允許以高價電價謀取利潤,因此電價水平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應實行電價合理和用戶公平負擔的原則。由于全國各大電網自然條件存在差異,各大電網的燃料資源和電源網架結構不同。而目前各大電網的技術設備、生產規模及經營成本比較接近,因此把電網平均售電成本作為指定電價的依據將不會抑制先進企業的發展。
二、電價的結構
電價的結構是由于電力生產消費特點的不同具有多樣性,這也是電價區別與其他商品價格的不同之處。根據電力的生產特點,電力生產需要大量的發電能源,例如常用的燃料——煤,煤的價格和運輸費用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電力工業的成本,成本的增加企業不可能內部消化,因此在制定電價時應考慮能源價格影響的調整辦法。國家需結合產業政策和節約能源的方針實行電價調整辦法。
(一)電價的分類
電價很難以一個單一電價反映電力生產方式的不同和用戶用電方式不同對電力成本影響和對用戶合理負擔的影響。電價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根據用戶用電特性和合理負擔的原則實行電價分類制度。電網銷售電價的形成是采用資金利潤率定價模式。為保證已實現的電價形成模式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必須建立電價調整機制。一般調整機制有以下幾種方式:隨燃料及運輸價格的調整而做相應的微調;隨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做微調;若電力企業資金利潤率低于法定標準時,電價做相應的微調使其達到法定的合理水平。因此,為了使電價適應不同特性的用戶,使用戶用電能合理公平的負擔,電網實行了分類電價,
分類電價一般是將用戶按照行業加以分類,例如工業用戶、商業用戶、醫院用戶、農業用戶等,另外還分居民用戶、普通電力用戶、重要電力用戶等,不同的用戶執行不同的電價,分類電價的差價率,隨電網用電結構不同,通常以中等電力用戶的電價為基數加以適度調整。
(二)電價的調整
近幾年,煤炭漲價等原因對電價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上網電價不斷攀升,而售電價不能及時調整,極大地影響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目前電力供應緊缺的市場環境條件下,為緩解國家當前缺電的局面,國家提出分時電價,分時電價是根據用戶在電網負荷的不同時段用電,分別制定的分時計價電量階段,將電網日負荷劃為三個階段:高峰階段、一般時段和低谷時段,對各階段的用電規定不同的電價,通常稱為峰谷電價。峰谷電價通常是良好選擇,只有通過良好的峰谷電價機制,才能達到削峰填谷,改變社會的用電消費行為,才能兼顧效益和公平,提高電能的使用率和經濟效率,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峰谷電價的實行沖擊著社會一貫用電思維方式,也是怎樣使用電力才能減輕用電成本,成為電力企業必須考慮的新課題。如何使用并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首先建議在戶數少范圍小的變壓器容量在500kvar 以上的工業用戶中實現峰谷電價,這些用戶雖然少,但用電負荷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移峰填谷,提高負荷的利用率。實行峰谷電價主要是針對所有大工業用戶。峰谷電價是在現有的電價基礎上,根據合理的計算拉大峰谷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來實現削峰填谷。從試行峰谷電價改變為推廣實行峰谷電價,要求峰谷電價政策范圍內的用戶必須實行峰谷電價,同時政府部門出臺響應的電價政策,來加快電價的實施。
制定電價和進行電價調整時應進行電能成本的計算和分析,掌握售電量的變化、用電結構的變化、歷年的電費組成及各類用戶的電費比重等情況,即可進行綜合分析,預測今后的電價收益,并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和主要經濟指標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應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利用有關售電量、電費收入和負荷等進行分析研究,找出用電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客觀規律結合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做好用電預測工作;再根據預測結果制定電力系統發展規劃,擬訂新的電價或提出調整原有電價的方案。
綜上所述,適當合理的調整電價將給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及電力企業發展、預測提供可靠的依據。
三、電價管理
電價管理作為供電企業科學管理的重點,大有潛力可挖。首先,電價構成復雜,按照國家的電價政策,一是同質同價;二是行業不同,電價不同;三是用電性質不同,電價不同;四是電壓等級不同,電價不同;五是用電季節不同,電價不同;六是用電時間不同,電價不同;七是區域不同,電價不同;再加上利率調整考核,基本容量考核等,復雜的電價體系,如果沒有嚴格的、科學的電價管理,難免會有漏洞,造成效益流失。要依據國家電價政策,從電力消費要求和用電性質,按照合理公平的原則,核準銷售電價,既要保證電力企業的利益不受損失,又要保證不侵害客戶利益,在此基礎上,實現電力企業利潤的最大變化,確保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維持電網經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平均售電量單價管理,主要應從內部管理人手,因為平均電價核算復雜,管理難度較大,如果供電企業政策管理水平低,對某一企業應適用較高電價可能會核定為較低電價,營業人員的謀私行為,也可能故意定錯價,加之某些分公司為了完成線損考核指標,人為將高電價電量折成低電價,導致電價水平降低等,這些都會影響平均電價的降低。管好平均電價的手段有加強對抄、核、收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政治水平,避免用電分類中的失誤;加強教育,對一些以電謀私的供電營銷人員處以重罰,以達到警示教育;另外加強營業普查力度,定期開展電價大檢查準確執行電價,從而提高供電企業的銷售收入。
四、結語
科學、合理電價形成機制和分類電價,是電力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機智的基礎,必須按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基本規律運作。只有這樣,電力工業才能以充足、可靠、合格和廉價的電力供應市場,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