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常年的國際收支順差,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到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一。截至2007年9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1.4336萬億美元。與1981年底的27億美元和1990年底的110.9億美元相比,中國的外匯儲備可謂增速驚人。雖然一定量的外匯儲備對我國這樣一個走向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大國是必要的,但1.433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遠遠超過了為保護我國經濟免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所需要的水平。由于外匯儲備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基礎貨幣,我國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渠道被動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嚴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
為了緩解國際收支順差的矛盾,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我國的中央銀行采取了諸多舉措,如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政策、對商業銀行“窗口指導”、發行定向央行票據、提高基準利率等。從長遠來看,要解決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問題,防止外匯儲備“過多”,根本出路還在于拓寬外匯流出渠道,平衡國際收支。
一、我國現行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對策及存在問題
(一)調整人民幣匯率。為了應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負面影響,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是1994年以后中國匯率制度的重大變革,從此人民幣匯率放棄了盯住單一美元的匯率制度,結束了1994年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保持極窄幅區間運行的格局,形成了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小幅升值一直在持續。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匯率首次突破“8”,進入“7”時代;2007年10月16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已達到7.5136:1,與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的8.11:1相比,累計升值已達7.35%。
為了減少外貿企業的困難,防止匯率變動損害進出口,我國中央銀行實際上承擔了幾乎全部的外匯風險。目前,1.433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嚴重制約了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能力。
此外,我國央行通過增加外匯儲備來穩定匯率的做法也一直面臨著來自國際方面的壓力,部分國家曾多次要求我國提高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盡快完善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體系。
(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為了應對持續的國際收支失衡,凍結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央行在2007年頭10個月的時間里8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目前,我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13%,為近年來的最高點。央行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我國的宏觀調控史上屆首次,在其他國家也并不多見。
雖然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但準備金率本身并非可以無止境地上調。在面對持續的國際收支失衡時。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僅著眼于沖銷流動性,這只是在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末端”上解決問題。正如有些專家所指出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好比水庫中水多了,帶來流動性泛濫,現在讓一部分水凝結成冰,但流出問題并沒有解決。
(三)提高基準利率。2007年我國已5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央行通過加息的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但作用有限。因為如果大幅度地上調入民幣存款利率,不僅會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影響到企業的贏利能力,同時也會改變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利差,從而吸引更多的國際“熱錢”流入,在“賭人民幣升值”的同時追逐利差收入。這無疑會對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形成更大壓力。
(四)籌備成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為了緩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實現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我國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2000億美元,專門負責國家部分外匯儲備的運作。如果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今后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并購買外匯向海外投資,將有助于降低國內銀行的流動性。
我國外匯儲備在2007年底將超過1.5萬億美元。我國拿出幾千億美元以國家投資形式投資于海外資產和嘗試海外投資對緩解國際收支順差,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足之處是國家將承擔外匯投資公司絕大部分的風險,不利于風險的分散化。
二、“藏匯于民”在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方面的作用
所謂“藏匯于民”,就是鼓勵個人和企業持有外匯,將國家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分流,提高外匯資產在民間的擁有量。現階段,我國如果能大力實施“藏匯于民”的發展戰略,則可在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方面起到如下作用。
(一)緩解外匯占款,減輕基礎貨幣的發行壓力。在我國目前擁有的1.4336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如果能將其中的1/3實現“藏匯于民”,則央行可減少3萬億元人民幣的投放,極大地緩解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例。
(二)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實現“藏匯于民”后,由于居民和企業的部分人民幣儲蓄將用于外匯儲蓄或投資,限制了銀行的貸款能力。如果再考慮到基礎貨幣的乘數效應,則實現“藏匯于民”無疑將會對收回銀行體系過剩的流動性,分散投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起到積極作用。
(三)提高銀行服務質量,完善資本市場。個人和企業持有大量外匯后,勢必尋求該項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這就要求銀行增加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量,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提供空間。
三、發揮“藏匯于民”作用的政策建議
(一)緩解人民市升值預期。由于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自2004年7月21日匯改以來已升值7.35%,并且在絕大部分的時間里一直呈單向上升態勢。這種情況不僅降低了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的意愿,國外熱錢也紛紛如巨浪涌入我國,使我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更加嚴重。建議我國政府加快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步伐,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甚至可采取“一步到位”式的措施來緩解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通過改變目前這種人民幣對美元的單向上升態勢,增強企業和個人持有外匯的信心,并從根源上遏制國外熱錢的流入。
(二)“與民謀利”。發揮“藏匯于民”的作用,需要拓寬外匯投資渠道,使個人和企業持有的外匯具有保值和增值功能。在現階段國內外匯充足,銀行流動性偏大的大環境下,政府要適時強調“與民謀利”,避免“與民爭利”。如政府可大力拓寬個人外匯的投資渠道,放寬政策,通過利用國外成熟的金融市場和豐富的金融產品來吸引和鼓勵個人持有和使用外匯,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
(三)在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中將境外投資設廠與企業參股并重,允許企業保留并使用一定比例的外匯進行資本市場的投資。鑒于我國企業目前尚處在邁出國門的初始階段,只有為數不多的大企業具備在國外投資設廠的條件與能力。政府應鼓勵更多的企業以投資參股的方式“走出去”,通過逐步熟悉掌握國外的投資環境和技能來實現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目標。通過企業持有、使用外匯來應對國際收支不平衡,也可為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奠定基礎。
(四)增加銀行境外投資產品種類,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2006年4月《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發布后,我國各大銀行相繼向境內投資者推出了部分境外投資理財產品。由于2006年以來我國證券市場股票和基金的價格大幅上揚,使得境內證券市場投資更具吸引力,加之境外投資產品本身又存在流動性差、變現成本高等設計局限,導致銀行境外投資理財產品的發售十分冷淡。為了發揮代客境外理財產品在分流外匯儲備、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方面的作用。建議有關部門放寬境外理財投資范圍的限制。擴大代客境外理財的投資渠道,如允許投資股票、期權、期貨等非固定收益類產品,使我國的境外投資理財產品能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機會,提高競爭能力。